【壮丽70年·蹲点见闻④】黄材镇用这种方式,打造“世外桃源”
“在沩滨这个小山村里,
看到的全是一片绿色,
听到的尽是鸟儿婉转悦耳的鸣叫,
晚上睡觉再也听不到汽车尖利刺耳的喇叭声。
这‘世外桃源’,真叫人流连忘返。”
玉潭街道的曾文辉在黄材镇游玩时如此说
近年来
黄材镇利用自身特色文化与周边旅游资源
打造“田园综合体”
隐秘山村从此被激活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问动能,风生水起
立夏后的傍晚,微风习习。沩滨村的小广场上,来了不少散步的村民。娭毑大嫂们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旁边的男人们围在一旁,津津有味地欣赏,场面热闹而温暖。
村民杨娭毑告诉记者:“生活条件也好了,晚上跳跳广场舞也觉得蛮开心的,自发地都到这里来了。”
沩滨村党总支书记邓尚志告诉记者,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比、各类文体活动的形式,带动村民共同参与进来。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提升村民综合素质,让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8年年初以来,黄材镇在226个村民小组召开200余场户主会进行宣讲动员,完成治厕150座,建成4个村级垃圾分拣中心,畜禽养殖全域退养34户,联合执法取缔非法洗砂场6处,拆除“空心房”331户,开展了“最美教师”“最美家长”“最美少年”系列评选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念导向。
该镇着力推行“四个全民行动”。全民增绿,新增植树造林1500亩、森林防火隔离带38.7公里;全民禁赌,取缔76家麻将馆;全民创业,吸引200多名有志之士参与职业培训,带动了“一村一品”产业和“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民健身,催生了200多处文化健身聚集点和98支广场舞队伍,到处都有百姓大舞台,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一项项来自基层的创新,逐渐演变成接地气、惠民生的长效治理机制,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手段,编织成诗画江南的新图景。
望家园,诗画江南
一千个人,大概有一千种关于江南的记忆。
那是北宋词人柳永心中的自古繁华之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亦可能是作家木心对于“从前慢”的向往,“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然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指环境的改观和秩序的改善,更要有产业的发展和文脉的延续。眼下,这样的理念正黄材镇逐步延伸,指明了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方向。
站在月山村缎溪河畔,看对面山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标语的映衬下,一棵棵小树苗身姿挺拔于黄土山坡,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摆动,煞是好看。“别看现在绿油油一片,其实那里是今年进行以‘爱绿护绿,垦荒造林,振兴乡村’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植树活动时才栽的。”月山村党总支书记姜建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黄材镇大力开展“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文明行动,新增植树造林1500亩、森林防火隔离带38.7公里,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明显提升。
“组织荒山植树造林活动,既是践行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也是贯彻市委‘四个打造’战略部署,更是落实镇党委‘3年3万亩’行动计划。”该镇镇长戴永星告诉记者,今年要将万亩荒山打造成经济林、果树林,这样既能实现生态振兴,也能让当地贫困户稳定脱贫。
月山村关石组姜干芬在风光如画的塅溪河畔割猪草。
据了解,黄材镇党委政府着力产业培育。按照“3年3万亩”结构调整计划,向荒山荒田荒土进军,实现产业振兴:龙泉村楚源猕猴桃丰产5万公斤,销售一空;松溪村华塘鱼、栀子花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引导形成千亩华塘鱼养殖基地、千亩食用牡丹栀子花基地;新桥村千亩油茶挂果产油,着手打造万亩油茶林产业,建设油茶专业村;炭河里、龙泉千亩茶叶、沩滨千亩生态水果形成基地,塅溪—黄材荷花试种成功,建成200亩荷花园;崔坪村有机农副产品畅销星城,原生态种养来势喜人。
2018年,该镇提出,用3年时间将全镇荒山、荒田、荒地进行集中开发,实现3年3万亩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2018年已将1万亩水田种植结构调整到位,今年的目标是将近8950亩荒山荒地改造成经济林、果树林,2020年将11840亩旱土种植结构调整到位。
看乡村,书写传奇
进入5月,与耕耘的土地一起跃动的,是黄材人的内心。
“村里1400亩水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以红薯为产业龙头带动全村种植结构调整。红薯是月山村历年来的支柱产业,原来没有成片,也没有聚拢,以散种散销的传统种植经营为主。”姜建平告诉记者,通过合作社把土地流转起来之后,统一销售、统一生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安排。2018年试种植220亩,通过农户种植、加工、销售,销售额达120多万元。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之前,月山村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而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原来村上的青壮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务工,通过红薯产业带动13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到红薯产业的发展中来,还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30多人。
“想去外面打工,年纪大了没工厂要,只有在家里种田养猪,一直收入不抵开支。”松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桂娥告诉记者,现在好了,种植两亩栀子花年收入七八千元,家门口打工两三千元。再养点猪、种点田,偶尔还在栀子花基地打点零工,一家6口的生活完全没问题了!
“村里的田都是高滩田,因水源不活,好多都抛荒了。”松溪村党总支书记喻科平告诉记者,产业结构调整后,成立合作社,统一种栀子花。一亩种600株,亩产量300多公斤以上,市场价格16元/公斤,亩产值5000多元。村里种植了近200亩栀子花,将会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喻科平开心地对记者说,最关键是能提高贫困户收入,让他们走上脱贫之路。
据了解,黄材镇有针对性的成立“一室一所两中心”,即乡村振兴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民就业培训服务中心、村民建房审批服务中心。在研透政策、就业增收、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服务工作上,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共青团主导、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等方式,激发青年在“三农”领域的创业创新活力。同时更着力致富增收,积极探索和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实现全镇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清零。同时择优扶持壮大一批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户统一经营,品牌化抱团发展,为产业壮大、融合市场、群众增收服务。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主要是围绕‘一中心五片区’来发展。”戴永星告诉记者,“一中心”是紧紧围绕炭河古城、青铜器博物馆,做一些旅游配套,像引进的西周园田园综合体和俄罗斯马戏、冰雪世界等,包括在提质升级的千佛洞、天紫漂流、龙泉漂流、三关门等一系列景区形成互联互动,打造两日游旅游目的地为中心。在“一中心”的带动下,再发展五个片区。通过“一中心”和“五片区”的互相促进,形成“旅游+农业”和乡村振兴来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手 记
用智慧与干劲书写精彩
如果说,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相生相伴的,常常是农田的荒芜、村庄的空心和“未来谁来种地”的忧虑,那么,当记者走进黄材,看到惊喜正接连发生,汇聚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强大动力。“乡村新景”,说的是黄材的一种探索,描绘的却是黄材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进入新时代的黄材,正在用智慧与干劲,书写着属于自身的精彩传奇:月山村,依托红薯产业特色优势,做活漂流文章,壮大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昔日靠天吃饭、以农耕为主的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沩滨村,曾经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在干群齐心奋斗下,绿色家园从此回归,风光如画……从黄材的发展历程中,读到的是一个个村庄不甘平凡、一跃而起的感人故事,看见的是广袤乡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的缩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