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田间忙!宁乡金洲镇扎实推进“三长制”工作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绘就粮丰民富新图景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周思慧)“今年我们推广15公分以下的低茬收割,极大地提高了收割、翻耕的效率。”在今年的金秋丰收季,宁乡金洲镇种田大户、圆湖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黄勇的2000多亩稻谷喜获丰产,合作社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作为镇里选树的优秀“三长”,他带领群众增收的故事更在田间地头传为佳话。
今年以来,金洲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化“三亮三比”行动,扎实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广大“三长”在广袤田野上担当作为,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基建护航“三到位”,为全镇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化身政策“宣传员”,传递惠农兴农好声音
金洲镇充分发挥“三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惠农政策精准滴灌至千家万户。通过“周三网格走访日”,“三长”们深入农户家中,今年已累计收集涉农类群众问题建议158件,成功解决146件,召开“民情三会”200余场,面对面宣讲强农惠农政策6600余次。
为确保粮食生产任务落细落实,“三长”积极走村入户,深入宣传解读各项惠农政策,协助镇村做好政策解释与动员工作,有效激发了村级组织与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推动15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精准直达、发挥实效。
在土地整村流转过程中,“三长”更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全镇土地流转比率高达85.17%,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选树133名优秀“三长”,金洲镇树立起服务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比如圆湖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黄勇,其合作社提供100余个本地就业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近200万元,带动周边脱贫户实现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有效激发周边群众奋斗热情,形成了示范带头的浓厚氛围,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助推器”。
搭建技术“连心桥”,引领科学种田新风尚
在位于金洲镇的省级万亩示范片和长沙市“四高”核心示范区,“三长”积极协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记者了解到,当地统一采用了“早专晚优”种植模式,主推品种和技术覆盖率达100%,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100%。早稻实测亩产达626.1公斤,晚稻预计亩产也超过600公斤,实现了产量新突破。
在技术推广方面,“三长”主动对接资源,联系农业专家开展指导。“片长”彭培根多次邀请市农业技术专家下乡授课,组织农户参与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落地见效。今年以来,通过深施肥、绿色防控等措施,示范区内化肥减量15%以上,化学农药减量20%。
“三长”的穿针引线,还为乡村引来“科技活水”。在金洲镇颜塘村,“组长”刘立新多方对接,成功引进湖南峻农农业有限公司,其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水稻基质育秧片新技术,成为解决秸秆回收利用的主力军,更填补了省内空白,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据介绍,金洲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发展种粮大户36户、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23个。
当好设施“守护者”,夯实丰产增收硬基础
高标准农田与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金洲镇“三长”积极发挥协调服务作用,协助镇村开展群众动员、意见收集和施工环境维护,有力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金洲镇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551.1亩,有效推动“小田”变“大田”、“低标”变“高标”,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排灌效率持续提升。
在“梦里乡村”项目等重点区域,“三长”积极参与沟通协调,助力完成连心路桥提质、沟渠修复12080米、山塘清淤8口、机埠新建改造5台等一系列工程,全年累计建设修缮沟渠管道超6000米。
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得金洲镇的农机利用率更高,排灌更高效,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为金洲镇连续荣获“长沙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长沙市高标准农田和小农水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提供了硬支撑。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在田垄上,“三长”们的身影仍在田间穿梭。他们来自基层,扎根一线,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赢得信任。从政策宣讲到技术推广,从土地流转到设施维护,金洲镇的“三长”们以实际行动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勃勃生机,在乡村振兴长卷上绘出粮丰民富的动人图景。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