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唱主角,秸秆巧变身!长沙西部青山桥镇奏响“机械化+生态化”田园欢歌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段华良)时逢金秋丰收时节,宁乡大地铺金叠翠。2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沙西部山区的宁乡青山桥镇,只见田野间一派热闹景象——金色稻浪翻涌,农机轰鸣与农户笑语交织,秸秆打捆机将秸秆裹成紧实草捆,一体化播种机在稻茬间播撒下油菜种子,奏响着一曲“机械化+生态化”的田园欢歌。

农机当家,“钢铁侠”破解现实难题

走进田心村,收割后的稻田里不见散乱秸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草捆。“以前收完稻子,秸秆要么堆田边占地,要么偷偷焚烧污染空气,现在有了这‘大家伙’,秸秆能卖钱,播种还省事!”湖南乡村种植公司负责人喻石仙指着秸秆打捆机算账说,今年承包2000多亩稻田,其中1500多亩实现秸秆打捆,光秸秆回收就能赚上十万元。

驾驶员跳下秸秆打捆机擦汗笑道:“以前人工收秸秆,一亩地要两三个人忙大半天,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收十来亩,又快又好。”而旁边的一体化油菜播种机更显“全能”,装着种子和肥料匀速驶过,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一天能种五六十亩,效率是人工的二十倍。

从“人工忙”到“机器转”,智慧农机既解了农户“农时紧、人手缺”的难题,更从源头破解秸秆禁烧困局。青山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喻勇介绍,今年通过“政策补贴+技术指导”,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购置农机,全镇新增各类农机30余台,农机作业覆盖率超90%,“农机成了禁烧好帮手、增收新利器!”

长沙西部山区的青山桥镇迎来丰收季,农机轰鸣与农户笑语交织,图为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作业。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段华良 摄影报道

回收巧思,秸秆变身“生态宝贝”

如果说田心村的秸秆是“变身商品”,上流村的秸秆则实现了“循环再生”。

“今年种了2500多亩稻子,如今探索出‘分类回收、多元利用’之路,让秸秆变废为宝。”宁乡市湘宁稻谷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付湘宁笑着说,他计划将1700亩秸秆打捆销售,800亩直接碎草还田,“碎草还田能增肥土壤改良土质,是天然肥源!”

遇到阴雨天,秸秆易发霉,就和猪粪混合堆叠发酵,20多天就能变成优质有机肥。“有机肥肥力足、无污染,比普通化肥还好用!”付湘宁告诉记者,今年农场生产的有机肥不仅满足自家需求,还带动周边农户使用,形成“秸秆—饲料/有机肥—农田”的循环链条。

据喻勇介绍,青山桥镇搭建了“农户+合作社+企业”对接平台,引导秸秆流向养殖、种植、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形成“打捆销售、碎草还田、发酵制肥”三大路径,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以前秸秆是包袱,现在是宝贝,农户从被动管控变成主动参与,抢着回收秸秆!”

三方携手,凝聚生态治理合力

秸秆禁烧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青山桥镇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格局,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刚开始推广秸秆回收,不少农户怕麻烦、嫌不赚钱。”喻勇表示,在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宁乡分局的指导下,青山桥镇组织多场“田间课堂”,邀请专家和种粮大户现场讲解好处与技术,还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购置农机再给补贴,让农户“敢尝试、得实惠”。其中,镇村干部牵线搭桥,协调闲置水田,对接秸秆收购商,为湖南乡村种植公司解决了用地和销售难题;湘宁稻谷种植家庭农场则获得技术支持,镇里技术员上门指导有机肥发酵的温湿度控制,使得有机肥质量稳步提升。

从“偷烧秸秆”到“变废为宝”,从“管控压力”到“生态红利”,青山桥镇破解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问题,真正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落地生根。该镇党委书记杨靓雯表示:“秸秆禁烧不是终点,而是生态治理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智慧为笔、实干为墨,书写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山桥故事。”

【作者:张禹】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生态治理绿色发展 宁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