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水为良田“解渴”!宁乡市道林镇干群携手“挖潜”找水源,全力守护农田丰收梦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段华良 张海湘)立秋之后,楚沩大地被持续高温“锁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水龙头”虽稳定如常,可农田用水却面临困境。8月27日,记者走访宁乡市道林镇看到,晚稻正处生长关键期,当地党委政府干群携手多措并举,找水抽水为良田“解渴”保丰收。

闻旱而动:专班靠前,干群织就抗旱图景

“土地不等人,收成不等人!”“既要找得到水,更要送得到田!”……面对紧迫旱情,道林镇党委政府迅速吹响抗旱“冲锋号”。第一时间召开抗旱应急部署会,成立由镇主要领导牵头的抗旱指挥部,镇村(社区)联动组建抗旱专班,党员干部带着水泵、水管、铁锹直奔田间,把办公室“搬”到了抗旱一线。

为凝聚更多力量,镇里用宣传车沿村巡回宣讲抗旱政策,村微信群里实时推送倡议。村民们闻讯后纷纷响应,扛着自家水泵、握着锄头赶来支援,有人蹲在田埂上架管抽水,有人钻进渠道清理杂草淤泥,田野间干群忙碌的身影交织,绘就一幅动人的“抗旱图景”。

在宁乡市道林镇河东新村,村干部带领村民寻找到废弃矿洞的水源,抽出地下水能灌溉近千亩农田。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禹、通讯员段华良摄

找水攻坚:废洞变“水仓”,接力抽水润禾苗

8月27日,太阳依旧灼人。记者走进道林镇河东新村,没半小时后背就被汗水浸透。翻过山梁,一处被杂草半掩的废洞映入眼帘——村民们围着洞口忙碌,裤脚、衣角沾满褐色淤泥。

“别让水管蹭到洞壁!”村民包亮军弯腰拽着水管带,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其他村民分工明确,有人扛泵递设备,有人蹲地接水管接口,没人停下手中的活。包亮军声音沙哑告诉记者:“我们昨晚忙到凌晨两点,今早六点就来的,早饭都没顾上吃。”

随着六台抽水泵陆续启动,“嗡嗡”声在山谷回荡。很快,清澈的地下水从水管涌出,顺着临时沟渠流淌,像条银色小溪穿过田埂,奔向稻田。包亮军望着水流方向满是欣慰:“村上帮着协调设备找水源,镇领导也常来询问,帮忙解决问题。”

清晨6时去靳江河机埠看水位,上午盯六支渠的水“爬坡”到山塘冲机埠,下午往林塘“干旱死角”跑,晚上还要汇总各村组旱情……河东新村党总支书记蒋丙洪的脚步不停,他指着稻田说:“现在是秋粮出苗关键期,‘出苗水’跟不上,产量得减三成以上!”

目前正是晚稻扬花出穗的关键期,在宁乡市道林镇河东新村,干群携手全力抗旱保水。

惜水增效:清渠节水,科学抗旱守丰收

抗旱既要“找水”,更要“惜水”。

面对有限水源,河东新村把“节水账”算得明明白白。“渠道里淤泥杂草堵得厉害,水走得慢、损耗大,等于白抽!”蒋丙洪说,村里立刻组织50多名村民分组清淤。

正午烈日下,水渠边一派忙碌。有人跳进半人深的渠里,徒手扒出烂草碎石;有人在渠边接应,把杂物堆到路边。大伙的衣服全湿透,却没人喊累。“清完渠道后,水走得快了,原来一亩田灌两小时,现在一个半小时就够!”村民蒋爹爹笑着说,现在的水和时间都很珍贵,省一点就能多灌一亩田。

截至目前,河东新村已清理灌溉渠道近10公里,有效减少水源损耗。镇里还派农技员上门,教村民“浅水勤灌”,根据禾苗长势调灌溉量。“不等不靠搞自救,既要让禾苗喝饱,又不浪费一滴水。”蒋丙洪说。

秋阳依旧热烈,道林镇的田野上满眼都是生机。抽水泵的轰鸣藏着干群韧劲,流淌的渠水载着丰收决心,村民黝黑的脸上写满对土地的热爱。“抗旱是和时间、旱情的较量,靠的是党员带头、百姓跟上的团结,我们全力争取不让一亩田干旱,不让一户农减产!”村民的话,道出了抗旱决心。

【作者:张禹】 【编辑:肖彪】
关键词:抗旱 道林镇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