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个日夜的爱与守护!宁乡好媳妇刘思滇悉心照顾中风瘫痪的婆婆15年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实习生 蒋晴)在宁乡市金洲镇关山社区,有这样一位孝老爱亲的好儿媳,她叫刘思滇,日复一日地照顾中风瘫痪的婆婆已有15年。5000多个日夜的坚守,是个体对家庭责任的践行,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孝义”基因的当代传承。

悉心照顾中风瘫痪的婆婆5000多个日夜,好媳妇刘思滇的笑脸从未缺席。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禹摄

用专业和真心,形成双向牵挂

记者来到刘思滇家中时,婆婆刚起床,只见刘思滇十分娴熟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婆婆,为其带围兜、准备洗漱水、喂早餐。

15年前,婆婆被中风击倒卧床不起,身为儿媳的刘思滇没有退缩,为了使婆婆得到更专业的照顾,她考取了家庭营养指导师和心理指导师证书,“学习不是兴趣,而是责任,婆婆把脆弱交给我,我必须用心守护她的尊严。”科学的营养搭配支撑婆婆孱弱的身体,心理知识让刘思滇读懂婆婆每个眼神背后的情绪,穴位按摩则缓解着婆婆病痛的无情侵袭。

“最难的不是护理技术,而是推开婆婆房门那一刻。”刘思滇坦言,“无论自己多累、多委屈,我都要求自己把阴霾留在门外,只给她一张温暖的笑脸。”5000多个日夜,这张笑脸从未缺席。谈论起这15年,刘思滇提到,“最难的那一次考验是在疫情期间,婆婆因为肠功能紊乱大便失禁,一夜之间竟更换了17次尿不湿。”面对婆婆的窘迫,刘思滇并没有嫌弃,而是轻声安抚:“没关系,我不嫌弃。”这一句承诺,让老人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日复一日的陪伴,让身为儿媳的刘思滇成为了婆婆最信任的人。婆婆时而清醒时而迷茫,甚至认不出最亲的人,当婆婆在清醒间隙时常紧握刘思滇的手说:“对不住,没帮你带小孩。”婆婆也常在邻里之间夸赞刘思滇:“儿子再好,还得要儿媳好!”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刘思滇在身边,婆婆就感到格外心安。而面对口齿已不清晰的婆婆,刘思滇坦言“只有我才能听懂她说话”,这并非她有多强的语言天赋,而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用心观察。

喂饭时,当婆婆不再下咽,刘思滇便懂得婆婆已吃饱;当婆婆眼神中流露出疲惫,她便轻声安抚,让婆婆安心入睡。这些细节,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爱与关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刘思滇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爱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她用真心和耐心照顾婆婆,婆婆也用信任回应她,这是一份温暖人心的力量,是彼此的温暖与慰藉。

刘思滇给婆婆喂食。

从坚守到传承,用爱书写家风

“在故乡的老宅里,还住着我90岁的爷爷,而我的父母也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老人家……”刘思滇告诉记者,这种孝义家风的传承深深影响了她。

由于婆婆的特殊情况,很难请到合适的全天候陪护人员,刘思滇就把每个夜晚都留给婆婆:耐心倾听含糊的表达,轻柔按摩僵硬的手脚,推着轮椅在村里看夕阳。

“我觉得,婆婆需要的不只是活着,是被看见、被连接。”在快节奏的时代,刘思滇认为最奢侈的孝顺是“在场”,是用陪伴对抗衰老的孤独。

当被问及是否算“平凡英雄”,她这样定义:“英雄的分量,是在漫长岁月中日复一日扛起责任,守住对亲人的承诺,用微光照亮家庭。”15年光阴流转,刘思滇以最柔软的笑容,承载了最沉重的岁月,用5000多个日夜的守护,为“孝义”二字写下最温暖的现代注脚。

刘思滇陪婆婆聊天。

【作者:张禹】 【编辑:肖彪】
关键词:孝老爱亲 金洲镇 关山社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