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造”6颗卫星一箭发射成功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斌)北京时间 2025年5月17日12时12分,由长沙天仪研究院研制的6颗商业卫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6颗卫星精准入轨后,各项遥测参数均正常,卫星帆板、天线均顺利展开,本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至此天仪已成功完成了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不仅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更构建起了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
此次发射的6颗卫星涵盖多个领域,包括1颗商业SAR遥感卫星“天仪42星”,2颗光学遥感卫星“天仪29星”“天仪35星”,以及3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天仪34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6颗卫星精准入轨后,各项遥测参数均正常,卫星帆板、天线均顺利展开,本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本次天仪研究院研制的6颗卫星,根据投资者的要求,功能各有千秋。
全球InSAR卫星新标杆“天仪42星”:作为本次发射任务的焦点,是一颗轻小型、低成本、高性能C波段SAR卫星,也是天仪研究院与张掖星座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第2颗商业SAR卫星。该卫星搭载了天仪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能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高效、稳定地获取高分辨率图像。该卫星同时还具备业务化InSAR能力,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其在自然资源管理、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监测、海洋与海岸监测、灾害应急管理等关乎民生的关键领域,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常态化、高品质、自主可控的商业SAR图像数据服务。“天仪42星”入轨后,还将与神启号01星、涪城一号协同开展重轨干涉成像,可为全球提供干涉测量周期为3至4天的业务化InSAR服务。
光学遥感新利器“天仪29星”与“天仪35星”:引领地质探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新局面“天仪29星”与“天仪35星”是2颗光学遥感卫星。其中,“天仪29星”是一颗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研制的高光谱地质遥感智能小卫星。整星进行了地质探测谱段集中精细设计,覆盖410nm-2480nm,形成了面向地质行业应用的特色光谱谱段。此外,“天仪29星”攻克了高可靠性一体化光机系统设计、高可靠性红外焦面滤光片分光技术以及相机TDI多谱带可见光探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突破为卫星数据在地质环境遥感领域的高效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天仪29星”能够为地质与环境的探测、监测、识别、解译与分析提供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及专业分析服务。其应用范围涵盖矿物成分探测、岩石类型识别、蚀变信息提取、土壤质量评估以及水体污染监测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数据与服务,“天仪29星”将助力科学家更精准地解读地球的地质构造,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而“天仪35星”是一颗由南昌航空大学牵头研制的多光谱生态环境监测智能遥感卫星。卫星平台在智能化和自主化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所搭载的多光谱相机采用先进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通过精细优化焦距、视场角、F 数、通光口径、光谱范围及谱段选择等光学参数,全面提升了成像性能与成像质量。同时,该相机选用的CMOS探测器,具备高量子效率、低噪声性能以及高速成像能力,能够有效满足实时监测与快速响应的多元化应用需求。特别在水体环境遥感应用领域,“天仪35星”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对水体污染、水质监测、藻类生物等信息进行精准探测与分析。此外,“天仪35星”还可用于陆地环境遥感应用,包括土壤、植被等信息监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此外,天仪研究院还将联合张掖SAR星座的神启号02星与上述两颗光学遥感卫星开展光-SAR协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实现两类遥感数据的高效融合处理与精准利用,提升复杂环境下对地观测数据的完整性、精准性和时效性,为灾害应急监测、环境监测、资源动态评估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空天信息支撑。
前沿太空试验场“天仪45星”与“天仪46星”:刷新空天信息技术在轨验证与深空探测纪录的“天仪45星”与“天仪46星”是天算星座规划的第二批卫星,由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研制。这两颗卫星均搭载了支持200Gbps通信速率的激光通信载荷,通信距离可达2000km。此外,这两颗卫星还分别搭载了太空服务器、星算计算机、考夫曼电推进等先进设备,将开展多项空天信息技术前沿成果在轨验证,包括6G智能语义通信传输、6G星载核心网架构试验、星载容器运行可靠性与性能测试、星地高速数据传输链路协议性能测试、星地IP网络实时音视频通话服务质量测试、星载IoT时序数据库管理系统测试、能耗散热感知的星上图像推理等项目。这些先进技术的协同应用将推动"天数天算,地数天算"愿景的逐步落地,为国家探索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创新动能与智慧方案。此外,“天仪45星”卫星平台采用由星呈慧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星呈II号”氩气型离子推进器。该型推进器使用成本低,比冲达1600秒,推力调节范围大,将主要应用于“天仪45星”的精确轨道控制及卫星寿命末期主动离轨控制。同时,本次飞行也将开展该型电推进器的第三次在轨点火测试、变轨测试和产品寿命测试,为后续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天仪34星”则是南方科技大学首颗面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微小卫星,主要载荷为南科大自主研发的空间电场测量载荷和极光相机载荷。该星还搭载了天格载荷(空间γ射线暴探测载荷)、广西大学CXPD载荷(空间X射线偏振探测载荷),以及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星地IP链路终端和热电验证单机。其中,空间电场测量载荷通过天线测量空间等离子体中的时变电场,为地球磁层、电离层监测提供了关键手段。此次载荷搭载是全球首次在微小卫星平台上部署超10米电场天线(最长达12米),刷新了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的纪录。这一突破使得微小卫星能够进行高精度电场测量,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天仪34星”极光相机载荷则利用星载相机实时记录大范围极光观测数据,捕捉高纬度地区的极光现象。此次载荷搭载是国内首次利用微小卫星平台对极光进行光学观测的尝试。通过精密轨道设计,“天仪34星”单次飞越极光带时可连续观测9分钟,同时借助搭载的高灵敏度极光相机,能够动态记录极光形态演变,为揭示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关键数据。两型载荷在轨工作期间,“天仪34星”将聚焦于太阳风-磁层耦合作用及空间天气效应研究,为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精度、保障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此外,天仪研究院还将依托“天仪45星”与“天仪46星”“天仪34星”,开展星地IP链路实时数据交互技术、热电转换技术、星间激光通信姿控技术等一系列自主攻关关键技术验证工作,推动卫星平台在智能化测控、能源高效利用、星间高速数据传输等领域的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未来新一代高性能SAR卫星组网和运营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次发射是天仪研究院首次一箭6星任务,也是天仪第20次太空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完成了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不仅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更构建起了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
“此次一箭6星发射全系列覆盖了天仪研究院20kg至300kg级卫星平台产品,标志着天仪研究院小卫星技术发展迈入新阶段,也是天仪研究院卫星产业化应用的新起点。天仪研究院将始终致力于遥感卫星和科研卫星平台的创新研发,不断突破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持续推进商业小卫星技术体系的迭代升级。”天仪研究院负责人杨峰表示,后续,天仪研究院将持续以“为商业SAR遥感卫星的规模化组网运营提供全链路技术支撑,打造高可靠、高性能的SAR星座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赋能空间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生态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