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智科技拥抱AI“轻量化” 神奇“小魔盒”守护大桥安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斌
一个方方正正、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金属盒,无需接电,却能在第一时间感知桥梁的温度、湿度和结构姿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预警……位于望城经开区的湖南联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桥梁简易感知报警仪虽小,却集纳了北斗技术、AI智能、太阳能发电等众多高精技术。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改变传统监测设施,并利用积累的上百万份数据建立大模型,为全国数十万个安全监测点提供更轻便、经济的安全监测,正成为联智科技副董事长梁晓东和其团队的目标。
神奇“魔盒”,可预警事故发生
在桥梁、隧道的合适位置安装一个小小的金属盒,当这个地方的温度、湿度或是护坡、地势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及时感知,有异常更是能及时预警通知管理部门,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24日,在联智科技总部,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梁晓东托着一个1000克左右的小金属盒告诉记者:“这个小‘魔盒’可是能发挥大功效。”
“除了这款桥梁简易感知报警仪,我们还研发了高精度北斗位移监测仪、桥梁挠度检测仪、结构裂缝监测仪等监测设备,市场反响良好。”梁晓东告诉记者,如益阳岳家桥大桥、仙溪伊水大桥边坡布置了联智科技的监测设备14台套,重庆市的礼嘉嘉陵江大桥等安装了公司的低功耗北斗位移监测仪、图像式无线裂缝监测仪、桥梁智能报警仪等。
凭着这样的“神奇魔盒”,梁晓东和他的团队带领联智科技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为湖南基础设施检测监测行业龙头、全国公路水运行业检测监测第四。
拥抱AI,深耕“轻量化”市场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家底丰厚”:截至目前,全国公路总量程达544.1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15.9万公里,桥梁107万余座,隧道2.4万公里。“这意味着我们的市场潜力巨大。”梁晓东称,也因此,在监测技术方案、监测设备方面下功夫降成本、提效益,推动智能化、轻量化检测,成为当前交通安全监测的重中之重。
前面提到的小“魔盒”,就是联智科技轻量化代表作品之一,梁晓东把其特性归纳为“快、省、准”。
快,即无线布置,即装即用,省去了传统的占到90%的面线时间。如今年年初,为佛山市保障“行通济”民俗活动,联智科技根据要求快速制定“动态应变监测+实时预警+无线低功耗”的轻量化桥梁监测方案,并在72小时完成现场传感器采集设备的精准布设及系统联调,为桥梁提供“毫秒级预警”。
省,即传感器少而精,云端管理,人力设备投入减少。公司中标的某跨江大桥监测,传统方案需55个传感器,而AI监测方案仅布设15个无线传感器,通过AI关联周边数座桥梁数据,成功预警桥梁隐患。“这不是简单少装设备,而是数据智慧‘精准制导’!”梁晓东说。
准,AI算法与多维度数据结合,才能精准。AI算法实时融合气象、车流等外部数据,结合桥梁振动频率、位移等核心指标,提前预警结构异常,实现“按需体检”,更准确评估桥梁寿命。
梁晓东透露,未来公司将利用已积累的100多万份检测报告,研发工程检测行业大模型,届时将大幅节省检测时间、提升检测精度,并最多可节省80%的人力成本。
“应用普及后,将创新目前检测模式、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梁晓东说。
自主创新,产品在27个省份应用
2016年,时任联智科技总经理兼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的梁晓东,带领团队开启北斗技术自主创新之路,研发“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
“当时最困难的是缺少专业人才。”梁晓东坦言,研发过程中,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技术是巨大挑战,例如将地质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与气象卫星的周期性数据进行融合时,格式不兼容、精度差异导致数据无法直接匹配,频率差异使数据同步困难。
幸运的是,长沙作为北斗技术创新核心策源地、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拥有较为完整的北斗上下游产业链。这些基础,使得联智科技的研发进展顺利。
而对新技术产品来说,有一个共同“瓶颈”就是缺少应用场景。
“非常感谢政府和园区的支持,由我们团队在望城搭建了首个区域级‘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为公司推广该技术提供了典型示范样本。”梁晓东说。
截至目前,“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交通、地质灾害等10多个领域的1200余个结构物上成功应用,布设监测点超14000个,完成了超2500次安全预警。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