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湖南这位老师只有3根残指,却坚守大山43年,学生称他“笔侠”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9日讯 据新华社消息,教师节来临,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获悉,10位来自全国各地长期坚守于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获该校“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以表彰其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8日晚,“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颁奖典礼在北师大举行。10位被表彰的教师来自湖南、陕西、河北、云南、甘肃、青海等多地,从教都在30年以上。

  据悉,2014年底,北师大就发起“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建设学校共同体和网络平台,服务广大教师,提升学校育人能力。今年,该校在此基础上又联合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共同设立“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

  其中,面向个人的启功教师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奖励获奖者一次性奖金50万元;面向团队的公益行动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支团队,奖励20万元,并遴选团队优秀个人参加教师培训深造项目。

  双手只有三根残指,老教师坚守大山43年被学生封为"笔侠"


  七月的湖南岳阳,高温。在火车站外,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黄亚飞老师:黝黑的皮肤,穿着一件发黄的白衬衫,一条洗褪色的蓝色裤子,平凡、朴素。

↑黄亚飞老师

  他走上前来用双手和我们握手时,我们被深深震撼了:他的左手五指全无、右手只剩三根不足常人指头一半长的残指。在湘北连绵起伏的大峰山下的偏远小学,他耕耘了43年,为大峰山下的数千名孩子点亮了智慧之灯,书写了一位山区教师的传奇。

  ↑视频:三根残指写春秋——四有好老师黄亚飞

  43年培养出3000多名学生

  1975年,黄亚飞高中毕业,老支书见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有才华有志向,力排众议安排他到村里代课。怀着斗志、憧憬、感恩,他开始了乡村教育生涯。

  谈起刚开始从教的事,黄亚飞缓缓地说道:“要夹住一支粉笔谈何容易,稍不小心就掉了。用力夹紧,时间一长手指就肿了起来,连皮也被磨破,粉笔上沾满了鲜血,连心的痛。但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教师,练好基本功,我咬牙坚持下来,手指肿了又消,消了又肿,慢慢地磨起了老茧。几年下来,我多种字体都能挥洒自如了。人有勇气、有毅力、肯吃苦,就不怕。

  “他着了魔一般义无反顾地在大峰山区的村小默默耕耘。”黄亚飞的同事张兰说,“他当了43年班主任,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其中有49人考上了重点大学,7人考上了研究生,4人取得了博士学位。

  43年来,在黄亚飞的考勤档案里找不到一次事假、病假记录,也找不到一次迟到、旷工的记录。居公小学主管教务主任张朱称他是“守时巨人”。

  

  踏遍大峰山下每一寸土地

  

  工作的前十多年里,山区贫穷落后,一些家长不愿意送适龄儿童入学。每逢开学初,黄亚飞便起早贪黑,沿着陡峭的盘山小道,踏进家家户户,动员家长送子女上学。

  他踏遍大峰山下的每一寸土地,家访1700余人次,行走山路3万多公里,劝回学生90余人,累计垫付学费约3680元,还掏钱给学生买笔、本等学习用品。

  他的同事黄道林告诉我们:“黄老师生活十分朴素,一年难得买两三斤肉吃,一件棉袄穿了20年。

  居公小学校长朱正才说:“虽然黄老师工资不高,但他连续9年资助村里一个贫困家庭的两个孩子上完初中。”

  2007年,黄亚飞把市、县两级发的1000元奖金资助了两名贫困生。2009年,他拿出500元钱奖励了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黄亚飞老师家中旧照

  黄亚飞不仅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导师,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守护者。黄亚飞调入居公完小任教后,还兼任双石村路队的护学岗教师。双石村每个学期有30多名学生在居公完小就读,而通往学校的是一条田间小路,其间往返路程约6公里。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上学的安全,黄亚飞连续20年把他们领来带回。在这风雨兼程的护学路上,他穿坏了20多双鞋,撑破了18把雨伞。

  43年没有一刻松懈

  

  此后,黄亚飞任居公完小副校长、德育办主任,教五年级语文、社会、科技,还兼班主任(当时全校仅6位教师,其中一人上午上课,下午去食堂帮厨)。

  繁重的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的压力下,他却给自己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天必须完成一篇教学心得,必须学到深夜12点入睡。

  多年来,他阅读了900万字的书籍,做了300万字的卡片,写了20万字的教学总结。

  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坚持拿出一周的工资,自费订阅《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材教学》等10多种教育教学杂志。在他的住处,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箱子里装的全是教学资料卡,这些成了他做教学研究的资源宝库。

  迄今为止,黄亚飞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教研论文81篇,获得各类教研成果奖121个。他指导学生绘画、书法,有136人次获市、县优秀奖。

  一个山旮旯里的普通小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能有此业绩,实为不易,师生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勤奋笔侠”。

  【记者调研手记】

  那双手,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初次见到黄亚飞老师,他在接站口迎着我们。湖南盛夏近40摄氏度的高温,黄老师的衣襟早已浸湿一片。

  他热情地与我们一一握手。虽已知晓黄老师因一场意外火灾受伤,但当亲眼见到那双手时,我们还是被深深地震撼。

  聊及黄老师的过往,问他43年为何始终坚守在这大峰山时,一直平静的黄老师激动起来。

  他说:“我吃的是邻里乡亲的百家饭,读的是乡政府为我集资买的书,我就要回报家乡、回报政府、回报党和人民……山区里的学校,我走了,孩子们就没有老师教书,就不能上学了,我不能走。

  坚守讲台,是他毕生的信念,是他深埋于心的诺言。1985年,乡、村干部多次动员他出任双石村村主任一职,经过慎重考虑后,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舍不得那粉笔传情的乐趣,舍不得那天真烂漫的孩子

  黄老师曾多次面对诱惑,但他从未考虑过离开。1995年,远在广东的亲戚来到他家,见他一介布衣、三间破房,便劝他弃教经商,并许诺月薪2800元高薪聘请他,而当时他每月工资不足300元。

  回顾自己初为人师的日子,黄老师说,那时坚持每天听课,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写教案,写完的教案就挂在墙上,走过路过他都抬头审视、反复斟酌。遇到教学难题,他常常深夜翻山越岭,与住在大山另一头的老教师探讨研究,黎明前再沿着陡峭的盘山道返回学校继续上课。

  他善于总结、乐于笔耕。“一个教师,只会教书,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既会教书,又能搞研究,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推广出去,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才是优秀的教师,即科研型老师。”黄老师非常认同特级教师魏之铸的这个理念,也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调研结束时,黄亚飞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老师是个良心活。”

↑黄老师手迹



【作者:】 【编辑:姚碧姿】
关键词:黄亚飞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