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年华丨映像湖湘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锋)湖南溆浦县北斗溪镇宝山村,暮春的风掠过雪峰山麓,沿着一弯又一弯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花瑶木楼星罗棋布般点缀在层叠梯田中。宝山村8组,一个废弃的高铁水泥搅拌站改造而成的家庭工坊里,57岁的杨尖妹光脚坐在家中,指尖捏着一根细针,在靛蓝土布上“数纱”走线。桌上还放着几幅未完工的挑花筒裙,针脚细密如星斗。“挑花是花瑶女人的命。”杨尖妹轻声说着,手中的针线穿梭不停。
花瑶,是湘西南腹地瑶族的一个分支,处在溆浦与隆回两县交界之地、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叫作“花瑶”。头巾、衣领、袖口、绑腿、小孩的背带和女子的筒裙……花瑶服饰中随处可见精美的挑花。
花瑶挑花,被沈从文先生盛赞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以独特的技法和工艺著称,最具代表性的叫“数纱”法,绣制时需要一根根清数土布上的纱线,确保每一针都精准无误地落在经纬交织之处,由此严格掌握线条的走向和变化。
一根挑花针,一把白纱线,一块青色土织布再搭配一些七彩丝线,组成了花瑶女儿挑花的全部工具。挑花时,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一双灵巧的双手和多年积累的娴熟技巧。等到挑花作品完成,繁密处针针相套,不现底色,简练处仅一枝花,几条线。疏密有致,动静相济。
杨尖妹的身世如同花瑶挑花的纹路般曲折。3岁时生父离世,生母改嫁,她被抱养至北斗溪镇宝山村贺丰园的杨姓花瑶家庭。养母因为“女子嫁人后都是别人家的”的传统思维并不支持她读书。没有上过学的杨尖妹6岁便拿起针线,数纱、穿针、引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习挑花。
这个埋头在山林田野观察自然万物的女儿,挑花天赋在少女时期便显露无遗。敏锐的感知和勤奋的练习让她在十二三岁便成了寨子里有名的挑花能手,无需打草稿,仅凭记忆与想象,便能在布面上绣出飞禽走兽、神话传说。杨尖妹还经常将自己的观察融入挑花创作中,她与邻居们扎堆挑花,一边交流针法,一边聊家长里短。“挑什么像什么”是寨子里其他女性对她的赞美。
传统的花瑶婚俗中,女子出嫁前需准备至少六套挑花筒裙,娘家备一两套,婆家则需备四套以上。有人曾经统计过,一套完整的挑花裙需挑刺20万至30万针,耗时一两年。杨尖妹有三个女儿,12年前大女儿张叶青嫁至隆回小沙江的花瑶家庭时带上的挑花裙,杨尖妹整整绣了五年。二女儿和小女儿的嫁妆,她也早早备好。
“生女儿还算轻松,若生儿子,得为三个儿媳各准备四套,那就是十二套!”杨尖妹的丈夫张在贤笑道。张在贤一直默默支持妻子的手艺,将废弃的高铁水泥搅拌站改造成家庭工坊,在原来的水泥房子上用传统木结构搭出二层,用作接待来参观学习的学者、教师、高校学子、中小学生以及寻访而来的爱好者。大女儿张叶青也回来跟随母亲学习精进挑花,这是杨尖妹最欣慰自豪的事,“挑花是我们的根,丢了根,花瑶就不是花瑶了”。
传统挑花制品因工艺复杂,工时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单价通常在千元以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杨尖妹创新了一些产品,手包、耳环、装饰品等。最受欢迎的一个粽子形状的装饰品,杨尖妹叫它“吉祥物”“这是保佑平安的,最小的4块钱一个,(展会的时候)一天能卖200个!”。用硬纸包裹棉芯,再用挑花经典配色的红、黄、蓝、粉各色丝线,搭配流苏和坠珠,艳丽生动。一些小型的挑花作品如《十二生肖》也受到很多关注,“不管有没有人要,我想先绣出来。”
2021年,杨尖妹被聘为怀化学院非遗研培手工技艺课程教师,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解挑花,杨尖妹却还有一个更遥远的梦,“要建自己的挑花博物馆”。这些年,杨尖妹和丈夫张在贤奔波溆浦、隆回各个瑶寨,抢救200多件古挑花衣,有些甚至有200年历史。这位木匠早年在外替人建房子时,便协助杨尖妹收集整理挑花作品。花瑶挑花没有图纸,一千件花瑶挑花就有一千种个性,当老一辈挑花人离世,一些经典的挑花纹样也随之离去。“老一辈走一个,花样就丢一种。我不收,这些就烧了、埋了!”。
夕阳将雪峰山的轮廓镀上金边,杨尖妹收起了针线,从楼上取出了裹着塑料膜的古挑花衣展示给记者。“等这里改造好,这些花样全要挂出来——不搞下去就不放手。”山风掠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藏青土布上流淌的千年纹路。杨尖妹的故事,恰似她最爱的石头花图腾:在石缝中“发芽”,在好年成绽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