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湖湘丨百步穿杨,一生荣光 新晃制弩师姚茂炎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李锋)弯腰拉弦,一手托弩,一手置箭,而后瞄准靶心,轻扣扳机,一支弩箭瞬间射向靶子。姚茂炎制作的每一把弩,都要这般在演练场试验数十遍,通过调试仔细校准弩的各个细节,保证弩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今年70岁的姚茂炎与传统弩打交道超过三十年,出生于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他是侗族人,自小接触弓弩。在古代,弩曾是人们谋生、狩猎的工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射弩逐渐演变成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深受苗族、侗族、彝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桥梁。

好弩还需好箭,传统弩具中,弩箭也是手工制作,箭杆以竹子为原材料,制作时第一要素要直且圆,如此射弩运动员射出去才能不偏移。均为全媒体记者 李锋摄

  1991年,姚茂炎第一次参加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便获得男子站姿射弩第一名。“从那时候起,我就迷上了弩”,弩弓、弩臂、弩绳、弩机、弩箭……姚茂炎对弩的每一个部件了然于心。对弩的喜爱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射弩运动员,曾拿下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个人全能冠军、个人站姿射弩第一名等成绩。直到2014年,时年60岁的姚茂炎还代表新晃侗族自治县站在了湖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射弩比赛赛场上,是当时赛场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四年后,姚茂炎又担任新晃侗族自治县射弩队教练,为新一代射弩运动员提供技术和弩具指导。 

弩弓的制作要点在于两侧力量均衡。

  “好马配好鞍,好的射弩运动员更需要一把好弩”,姚茂炎说。早期的射弩比赛,运动员所用的弩具以人工制作为主,加工工艺较为简单。随着参与者的增多,规范的制式弩具出现并与人工制弩共处一个赛场,制作工艺的提高,使其准确性大为提高,促进更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运动会主办者将手工制弩定为民族传统弩,制式弩具定为民族标准弩,划分为两个组别进行比赛。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材质。传统弩为手工制作,弩身、箭槽、瞄准具必须用木头、竹子等天然材质,不得使用任何金属元素。

桑木是最常用的制弩原材料,姚茂炎在工作室旁边的空地存了一批阴干的木料。

  从1991年第一次参加比赛,姚茂炎用的便是自己制作的传统弩。30多年来,姚茂炎不仅是射弩运动员和教练,还是制弩师。记者见到姚茂炎时,他正在车库改造的工作室装配一把弩。在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摆满了制弩的各种原材料和工具。“我父亲是木匠,做得最好的是扁担,弩弓与扁担的原理差不多”。姚茂炎将从父亲那学到的技能运用在弩的制作上。选材,砍形、开槽、调试、拉弦、制箭,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湖南有句话,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茶叶上百斤。我们弩弓基本用的是桑木,而且要在冬天砍伐,再阴干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样木头的性质才会稳定,不易变形。”姚茂炎骄傲地说,“这么多年,我做的弩弓没有爆裂的,很多运动员甚至用了十年以上。”

虽然年过古稀,姚茂炎仍精神矍铄,只要一拿起弩,便仿佛置身赛场,气势凛然。

  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姚茂炎清楚射弩的各项要点,并能够将赛场和训练中的经验转化,再通过改进工艺提升传统弩的各项性能。“传统弩是上弦后再放置弩箭,很多弩由于扳机的问题,容易出现箭自动射出的‘滑机’问题,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容易使运动员受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他不断改进扳机的击发装置,将弩原有的20多个零件增加到40多个。“现在无论你怎么晃动,只要不扣动扳机,它都不会击发”,姚茂炎一边说一边示范。

  除了击发,瞄准系统也是姚茂炎制作的弩的优势。他用竹片削成细丝制作了“十”字形瞄准器,并手工制作了木螺丝,精细到毫厘,极大地提高瞄准的精度。“我现在的弩可以说是第六代了,在击发当中给运动员带来的稳定性,以及瞄准精度都比原来强。”

姚茂炎正在制作的龙凤弩,弩身上的龙头造型为姚茂炎设计手绘并雕刻,射击时,弩箭从龙的口中射出。

  如今已经退休的姚茂炎在空闲时间除了制作射弩运动员定制的弩之外,还自己琢磨做一些弩的收藏品。目前正在制作的就有一对龙凤造型的弩,从构思到设计绘图,再到制作,都由他一个人完成。

  择一事,终一生,姚茂炎自幼与弩结缘,一生爱好于此,坚持于此。他说,“做一行爱一行,谁不想把自己的事业搞到最高峰呢?如果未来有精力,我想成立一个射弩协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弩、喜欢弩。”


【作者:李锋】 【编辑:黄启晴】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