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推进秸秆禁烧的工作中,宁乡市以智慧为笔、实干为墨书写生态治理新篇章

相链区块链

  张禹 许颂坚 刘梓琦

  时值收获季节,农机穿梭稻海之间,金色秸秆在风中轻舞。

  曾几何时,这丰收的“副产品”却化作呛人烟火,让蓝天蒙尘。而今年以来,宁乡市以智慧为笔、实干为墨,在广袤田野间铺开一幅“秸秆变宝、空气清新”的生态画卷。

  今年以来,宁乡空气质量PM2.5数值持续改善。截至10月22日,PM2.5为31.45,相比去年同期的33.77,改善率达到6.87%,在长望浏宁四县(市、区)之中排名第一。这座城市用每个“0.1微克”的追赶,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10月23日,宁乡市老粮仓镇森林防火员谢铁桥在田间村道开展露天焚烧管控巡查,摩托车搭载的喇叭宣传着相关法规。 赖术超 摄

  宣传破局 春风化雨入心田,禁烧理念扎深根

  “一次屋场会,一轮敲门行动,一张禁烧明白卡,一份禁烧倡议书信,一本禁限烧和综合利用宣传册”,当网格员带着宣传工作的“五个一”敲开农户家门,一场关于秸秆禁烧的理念革新,便在宁乡的村落间悄然启程。宣传贯彻,是遏制露天焚烧的第一道防线,更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关键之举。宁乡深谙此道,以“宣传全覆盖、责任全压实”为目标,让禁烧知识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自6月起,宁乡市精准施策,建立禁烧责任、秸秆产量、综合利用、重点监管对象“四张清单”,为宣传工作划定清晰“路线图”。电视里,禁烧通告滚动播放;广播中,政策解读声声入耳;党报党刊及新媒体平台上,资源化利用技术科普与典型案例曝光相得益彰。更有层层递进的政务微信群织就信息网,从市级工作群到乡镇(街道)群,再到村(社区)干部群、小组(网格)群、户代表群,一条闭环信息链,将禁烧政策、警示信息、举报渠道及时送到群众手中。

  田间地头,县乡干部、村组党员、农技人员化身“宣传员”,深入开展“敲门行动”。他们与农户面对面交谈,细数焚烧秸秆的危害、讲解相关法律责任,更描绘着秸秆综合利用的美好前景。屋场会上,大家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在轻松交流中把禁烧规定记心间;“村村响”应急广播早中晚高频播报,让禁烧之声传遍村落每个角落;流动宣传车穿梭于乡镇道路,将政策要求送到群众眼前;交通要道、村庄入口,横幅标语迎风招展,不锈钢警示牌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人们守护蓝天的责任。

  沩水下游的双江口镇,农业资源丰富,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025年6.85万亩双季稻田是其农业发展的骄傲,也为秸秆禁烧工作带来挑战。该镇以“零火点”为目标,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禁烧热潮。微信群、公众号里,禁烧知识持续推送;网格干部、志愿者走村入户,22445份禁烧公开信、宣传手册逐户发放,22445张禁烧明白卡张贴到户,68条横幅、80块不锈钢警示牌遍布辖区。109场次屋场会,让村民们彻底明白,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更要承担法律后果。举报电话的设立,更让监督无处不在,形成了“人人参与禁烧”的良好氛围。

  “如今,家家户户都知道了秸秆禁烧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双江口镇生态事务中心主任罗德明介绍,目前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2025年秋季实现“零焚烧”,昔日可能出现的“烟火扰”,变成了如今的“稻谷香”。

  守护联动 技防人防织密网,火点管控见实效

  “8月份辖区内发现火点数114个,到了10月1日至20日,火点数下降至14个。”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宁乡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宁乡市多管齐下、精准管控的坚实行动。为筑牢秸秆禁烧“防护墙”,宁乡市人民政府明确奖惩措施,更设立约谈、追责机制,以制度刚性为禁烧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创新运用“四个手段”,构建“技防+人防”立体监控体系,让火点无处遁形。

  卫星遥感监测如“天眼”高悬,宁乡市环委办对接国家、省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实现大面积、全天候监控,火点一经发现,预警信息便迅速推送,空中“侦察兵”让焚烧行为难藏踪迹;铁塔视联监控似“哨兵”驻守,借助长沙铁塔公司高点资源与AI智能识别技术,24小时不间断自动巡航,烟火一旦出现,即刻报警,让管控时刻在线;无人机巡航像“轻骑兵”出击,在收获后、干燥期等重点时段,或是接到卫星、铁塔警报时,无人机灵活升空,凭借穿透烟雾、夜间成像的能力,快速锁定隐蔽火点与低强度燃烧点,让“漏网之鱼”无所遁形;人工交叉巡查若“脚步”丈量,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构建层级巡查网格。乡镇干部、村组网格员、护林(田)员、志愿者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日常巡查与值守从不间断。“双抢”关键期,相邻县区、乡镇还开展区域性交叉巡查,杜绝责任盲区,村级瞭望点的设置,更让监控无死角、无盲区。

  “四级包保”机制,则让责任层层压实、环环相扣。市领导分片包干联系乡镇(街道),为禁烧工作把脉定向、协调难题;乡镇(街道)干部包干村(社区),组织落实宣传、巡查、应急处置措施;村(社区)“两委”干部包干村民小组,将禁烧要求传递到户;村民小组以网格地块为单位,明确责任人,负责日常巡查、信息报告与初起火灾扑救。责任链条的每一环,都紧紧相扣,确保禁烧工作落到实处。

  老粮仓镇望江村的森林防火员谢铁桥,便是这张“防护网”中的一员。10月23日,天气晴好,他先在望北峰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再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山脚下的田间村道,车上的喇叭循环播放着方言版《露天禁烧倡议书》:“村民朋友们,露天焚烧污染空气,还可能引发山火,咱们一起杜绝,科学利用秸秆,守护美丽粮仓……”摩托车上,灭火把、灭火喷水器随时待命,一旦发现火情,他便能第一时间处置。“现在焚烧秸秆、垃圾的情况少多了!”谢铁桥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据了解,老粮仓镇还通过屋场会宣传、逐户签订倡议书、微信群推送等方式,让禁烧理念深入人心,更安排镇值班组、禁烧巡逻组与各村(社区)宣传巡逻车联动,联合森林防火员、志愿者开展巡逻,“严密网格化管理、强化日常化宣传、落实常态化巡逻、加快应急化处置”的工作机制,让该镇的禁烧工作扎实有效。

  转化生金 疏堵结合促循环,秸秆变宝惠民生

  禁烧不是“一禁了之”,如何让秸秆从“废弃物”变为“香饽饽”,实现生态效益与农民增收双赢?宁乡市以“疏堵结合”为思路,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机制,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让金色秸秆绽放绿色价值。

  目前,宁乡市已在20个乡镇建立43家“秸秆离田+收储运+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预计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95%,秸秆利用产业化主体利用能力超3000吨以上4家,超1000吨以上4家,一幅“秸秆变宝、循环发展”的图景正在展开。

  位于宁乡市中部的大成桥镇,烟叶、蔬菜、香芋等经济作物与水稻种植相得益彰。该镇依托湖南悯农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从源头治理秸秆问题。公司投入农业服务机械30余台套,对辖区28280亩农田开展低茬收割、打捆离田、翻耕还田,有效减少田间秸秆残留,今年预计完成碎草还田15000亩、打捆离田12000亩。

  “我们要打造农业综合服务与秸秆综合利用的龙头单位!”悯农公司负责人杨昕介绍,公司秉承“科学、循环、环保”理念,对秸秆进行原料化处理,通过生物降解软化木素及半纤维素,再经高浓磨浆制备生物质纤维。眼下,公司正建设秸秆纤维鸡蛋托盘生产线,计划投资400万元,2026年2月前投产,仅已收到的订单,就能实现年利用秸秆5000吨以上。昔日无用的秸秆,即将变成环保实用的鸡蛋托盘,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回龙铺镇则探索秸秆“能源化”利用,与本地企业、发电厂合作,让秸秆变身“城市动力”。镇里设立秸秆集中堆放场,统一清运田间秸秆与枯枝烂叶,8月以来已清运20余吨,有效减轻焚烧压力,自8月24日起,该镇在省厅通报中持续保持“零火点”。老粮仓镇督促种粮户、农机手开展低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与离田打捆,从源头减少焚烧风险。

  与此同时,借助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的政策东风,宁乡市更加快了秸秆高值化利用的步伐:新增13家收储运主体,推广18台套自走式打捆机、16台油菜联合播种机;加快秸秆高质化利用,金洲镇峻农公司引进猫砂生产线,年利用秸秆达1万吨;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安徽三头牛公司与金洲、双江口等乡镇合作推进整镇秸秆打捆离田,预计秸秆作业量8万亩;对接夏铎铺镇光大环保能源公司,探索秸秆焚烧发电;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模式,在青山桥镇田心村建设2000亩饲料化利用示范点;依托乡镇现有优势农业产业,流沙河镇培育兰飞养牛场,让秸秆成为养殖户的“优质饲料”。

  从“田间废弃物”到“产业新原料”,宁乡市通过产业化、产品化、市场化路径,让秸秆不仅“销得出”,更能“卖好价”。在提高秸秆消化量的同时,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了秸秆利用的良性运转。

  如今,行走在宁乡的田野间,金色的秸秆不再是蓝天的“负担”,而是变成了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发展的“绿色财富”。

【作者:张禹 许颂坚 刘梓琦】 【编辑:谭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