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筹谋“三链三群”战略升级!宁乡市举行第50次“市长企业接待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李梦月)10月21日下午的宁乡市民之家三楼大会议室,掌声与赞叹声交织成科技的序曲,上海智元新款机器人“灵犀”惊艳亮相,灵动的身姿与精准的动作,让现场氛围充满着未来感。
当天举办的宁乡市第50次“市长企业接待日——对话机器人专场”活动,成为集沙龙研讨、头脑风暴与产销对接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搭建了前沿技术与本土制造的精准桥梁,更宣告着宁乡产业布局即将迎来从“三链两群”到“三链三群”的战略跃升,政企研学金“五驱”聚力,在人工智能的蓝海中扬帆起航。

机器人专场,“五驱”共振描绘蓝图
“灵犀,你好!欢迎来宁乡。”“您好,我知道宁乡是个好地方,你能给我介绍吗?”……一段轻松俏皮的人机对话,拉开了专场活动的交流序幕。上海智元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静梓的分享令人瞩目,这家成立仅两年半的企业已跻身全球机器人前沿阵营,今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甚至超越马斯克旗下产品,让现场嘉宾看到了智能产业的惊人爆发力。
能每日监测全家人“三高”数据的健康机器人,价格不足万元;由一张床瞬间变形为自动轮椅的护理机器人,让失能老人重拾出行自由……湖南省人工智能协会会长、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湘江,给与会者带来了贴近生活的科技畅想。他结合宁乡产业基础,建议重点布局机器人相关新材料与零部件产业,为产业链构建坚实根基。
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卢红波则聚焦具身智能这一核心赛道,指出其作为机器人与AI的交汇点,已催生出40多家独角兽企业,智能家居、娱乐、运动等C端应用正加速融入日常生活。
活动现场,政府、企业、学院、科研机构、金融单位齐聚一堂。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中科云谷、蓝思科技等带来前沿技术分享,万鑫精工、戴斯光电、松井新材料等本土企业积极发声,苏州仙瞳资本等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政企代表围绕技术突破、合作共赢展开深度研讨,一个个创意火花碰撞交融,为宁乡抢占具身智能产业窗口期、打造机器人配套产业新高地筑牢了合作根基。这场精准的“技术科普”与“合作嫁接”,不仅为宁乡企业提供了学习转型的契机,更给当地制造业注入了创新动能。
硬核显实力,站立人工智能“风口”
宁乡进军智能机器人产业,绝非一时之举,而是基于深厚产业积淀的战略抉择。作为工业强市,宁乡已培育起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各类企业约60家,分布在机器人核心部件、半导体散热材料、智能化产品等关键领域,均具备转型配套潜力。同时,一系列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的落地,让这座城市的科技底蕴愈发深厚。
本土企业的硬核实力,成为产业升级的坚实支撑。万鑫精工(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长沙地区唯一上榜《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第二批公示名单的企业,其高精密减速机、减速电机年产能超80万台套,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谐波减速器已进入批量供应阶段,预计三年内相关营收将突破3亿元,彰显了宁乡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家级竞争力。
湖南戴斯光电有限公司则专注于机器人的“感知与传输系统”,凭借高精密光学技术,让机器人视觉在不同场景中实现精准识别,如同为智能设备装上了锐利的“眼睛”和灵敏的“神经”。松井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致力于为机器人打造卓越“皮肤”,其研发的外壳材料为智能设备披上坚实防护衣。这些企业在细分赛道的深耕细作,构建起宁乡机器人配套产业的生态雏形。
行业前景的广阔,更为宁乡的战略布局增添了信心。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将达6万台,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宁乡凭借工程机械的产业基础、新材料的技术积累、精密制造的工匠队伍,已然手握抢占先机的“底气”,有望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

政策来护航,目标“瞄准”产业集群
政策的精准助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作为宁乡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市长企业接待日”已持续4年,接待企业500余家(次),解决各类发展难题660多个。下一步,宁乡将深化“股东式服务”,建立“政企对接绿色通道”,对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遇到的用地、融资、审批等问题实行“一企一策、专人跟进”,让企业发展更安心、省心、舒心。
“未来已来,时不我待!”宁乡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毅的话传递出这座城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坚定决心。他认为,政企各方应该深刻认识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就在于对关键机遇的把握——一旦错过一个产业风口,就可能耽误一个发展阶段,落后一个时代周期。下一步,宁乡将坚持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定力,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工作。
长远规划更显战略眼光。2025年8月发布的《宁乡市关于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5-2030年)》,紧扣“工业强市、幸福宁乡”定位,锚定“建设省会副中心、挺进全国前十强”目标,围绕“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系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计划到2030年,宁乡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100家,在光量子芯片、智能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