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回归最繁华的生命
守候2500年
生活定格在深刻瞬间
家与国,感恩与敬畏
独属于中国人的时间生活
这也是春天的绚烂时光
我们拼接历史的残影
重拾生命的欢愉
享受空气的美
4月4日,小雨,清明。
这一天,每个人都在寻根认祖的路上。这一天,岳麓山上73军抗战阵亡将士墓前又多了几束新鲜的白菊花。
这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追思故人的节日,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时间生活。
这一天,串起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线索:家与国,爱与忧伤。
但这也不能尽释清明的精神密码,传承至今2500年的清明,需要我们以回归的姿态重新出发。
一个节日,穿越2500年
一壶酒、一碟青团、一束白菊、细雨中无尽的哀思。在许多人的记忆和感知里,清明最初始的印象是扫墓祭祖,可是,清明的本意原非如此。清明,气清景明,一如她的名字。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万物复苏,它是最好的耕种时令,“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惊蛰时萌发的种子,此刻开始在土地里雀跃。
清明成为一个与祭祀、踏青有关的日子,源于“寒食”和“上巳”两个业已消逝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因与传说中晋文公重耳悼念介子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人们不仅要禁火冷食,也要外出郊游祭奠先祖亡灵。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青年男女破例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在历史的演变中,上巳节慢慢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亡,但寒食的“感恩纪念”与上巳的“春嬉狂欢”的节俗却沉淀在了清明的内核中,使原本作为节气的清明例外地越过农事与农业拥有了第二重身份,成了一个与华夏民族人人相关的传统节日,这在24节气中是唯一一个。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假期达7日之多,这理当是我们先人最愉快的假日黄金周。辛亥革命之后,清明被废除了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地位,2008年国家又重新将它纳入全国法定节假日。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古代走到当代,2500年,清明仿佛又回到了原点,重新出发。
清明那些表情,明媚而忧伤
从我们打算细细解读24节气开始,从我们感受到立春的风、雨水的雨、惊蛰的雷声、春分的太阳开始,我们就已经真切地领悟到了24节气的神奇:它能如此精确地描述和预测一个时节的天况、气象与物候,使人惊异的同时又是那样理所当然。而唯独清明这一天的天况出人意料地与她名称的词义截然相反,这在24节气中几乎是唯一一个特例。
清明,是爽朗和清丽,是生机和活力。作为节气,“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而在我们的经验里,清明这一天总是阴晦多雨,事实也的确如此。
湖南省气候中心赵福华介绍,湖南每年的清明节以雷雨天气居多,气温也是冷暖无常变化幅度较大,长沙气象站建站以来的39年间,仅有6年的清明节未出现降雨,其余年份都恰恰遇上了雨天。这一天的雨也并非疾风骤雨,一例只是轻轻绵绵、欲说还休,它让清明笼罩着一种无边的神秘、诡异的气氛,仿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呼应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大概因了杜牧这首诗,明媚的清明时节从此便感染上了忧伤:霏霏烟雨,云雾迷离,枝头的杏花被打湿了,一束白菊、一声祝福、一群追思逝者的行人,把迷人的春雾和柔情的细雨置换成了低迷的哀思与凄清。
重拾古人清明之乐
可是,这是春意最绚烂最放肆的时光。
对古人来说,清明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时刻,它还是享受春光和生命繁华的时刻,是人们尽情拥抱自然的时刻。万众踏青、郊游、戴柳、斗鸡,今天,逢着假期,让我们放轻松,重拾古人的这些清明之乐吧。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如今不只是女人需要释放,疲惫了一季的上班族,也该趁着祭祖扫墓时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古人认为柳条能明辨鬼邪、护佑生灵,人们一般在祭墓踏青时折回柳条,插在门户上,还将柳枝柳叶结成环状戴于头上。青柳留春,在春季将逝的时候,用青青的柳枝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今的都市人家或许很难享受斗鸡的乐趣,那就不妨尽情想象一下吧。
守候清明,聆听历史的声音
清明,我们守候了2500年,剥开历史的迷雾,到底留下了什么?
在古老中国阡陌纵横的农业版图上,清明是敦促春耕的一个节气,是全民迎春的欢愉,是踏青、植树、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狂欢和释放。
在中国忠孝仁义的道德辞典里,清明是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是介子推的忠义,是晋文公重耳的感恩,是认祖归宗追思故人的祭扫,是中国人“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的沉默表达。我们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祖先的墓地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根,也是情感之结,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的乡愁家园。
对于穿越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来说,清明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是流传不朽的艺术文化,是才子佳人的邂逅,是爱情的领悟和回归。就连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边相遇时的那场春雨,也飘落在清明这一天。
而对于今天我们,清明的意义也许在于,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终于有这么一天,可以暂停脚步,回归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
2009年4月4日 清明 于长沙
【节气备忘录】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5°,是24节气的清明。清明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我国法定节假日。在24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时也叫三月节、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楚楚私房菜】青团
青团是江南的叫法,浆麦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包裹豆沙馅儿,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那种味道,就像是春天的味道。我的家乡把这种团子称为“叫粑”(音),糯米团用蒿菜汁点浆上色,不论是上坟祭祖还是款待亲友,都晕着浓浓的乡愁。
这次楚楚在家里做的青团,用的是蒿菜,先将蒿菜加少量水,放入搅拌机,打成青汁。再将青汁加少量盐,入锅中煮沸,以去涩味。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面团。将粉团和豆沙分成数量相等的小剂子。将豆沙包入粉团中,搓圆,放入刷油或者垫粽叶的蒸屉中,蒸20分钟左右,至熟。蒸完后就可以吃了,如果带出,当春游食品,可以刷一层熟油,然后用保鲜膜分别包上。
楚楚提醒大家,点浆的青汁水,可以用浆麦草、艾草、马兰头、菠菜等绿色蔬菜代替。
【专家发声】
物候:植物旺长 候鸟迁飞
长沙农业气象试验站 宋忠华
清明节气以后,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可达12℃以上,多数植物进入旺长期,纷纷进入展叶、开花期。
据往年观测,湖南葡萄、苦楝的展叶以及柑橘、刺槐的花序出现和泡桐的开花都要到清明以后,但今年是个特例,上面提到的物候期除刺槐的花序出现这以物候期外,其它都已经出现,如苦楝3月28日展叶盛期,葡萄展叶盛期3月30日,泡桐开花盛期3月22日,柑橘花序出现3月22日。从刺槐3月23日达到展叶盛期看,估计刺槐的花序出现日期不会迟于4月6日。今年候鸟的迁飞也不同于往年,往年在长沙见到家燕一般要到4月2日以后,但今年3月20日就有人先睹为快了,在有记录的年份里,只有91、92、93年比今年早。
清明不仅是24节气中唯一的法定节日,也是对农业活动有极重要指导作用的节气:多种果树进入花期,早稻播种进入最后关键期,高品质茶叶在清明前应采摘完毕,过后则品质下降。同时,清明过后天气冷暖多变,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防御低温危害也很重要。种有柑橘的人特别要注意,今年3月22日柑橘的花序已经出现,而往年是在4月7日,开花始期则要到4月20日,从今年前期气温高于往年及其它植物的物候期看,今年柑橘的开花肯定会提早,一定要适时择机采取保花措施。
气候:清明多雨 冷暖无常
湖南省气候中心 赵福华
清明节气,太阳运行到黄经15°,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明这天总是“雨纷纷”,事实也的确是如此,以长沙站为例,自1970年建站以来的39年间,4月3-5日,未出现降雨的年份只有6年,其它年份均出现1-3天的降雨,其中,出现1天降雨的年份为11年,出现2天降雨的年份为12天,3天都出现降水的年份为10年。4月3-5日的降雨量等级以小雨量级最多,为42天,占雨日的65.7 %;中雨次多为18天,占雨日的28.1%;大雨或暴雨的日数只有4天,只占雨日的6.2%。而4月4日,未出现降雨的年份有19年,有雨的年份有20年,两者基本相当。4日降雨量等级为小雨的年份有14年,中雨有5年、大雨有1年。
从气温来说,湖南历年的清明时节气温变化非常之大。1970-2008年,长沙市清明节(4月3-5日)平均气温为14.6℃,历年气温变化很大,其中最高的2002年平均气温高达25.4℃,而最低的1982年平均气温只有9.2℃。
为什么清明这一天会多雨且冷暖无常呢?从大气环流背景分析,进入清明节气后,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这样就导致气温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天气增多。
民俗:踏青祭祖 族聚饮酒
湖南省博物馆 陈华丽
清明是24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演化为节日的节气,也是与酒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节日。据说,寒食节时,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重臣介子推,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冷食,清明与寒食只差一天,喝酒暖身之举便由此而来。
上坟扫墓是清明最重要的活动,这一活动必须有酒的参与。唐代诗人杜牧便道出了清明与酒的关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若无酒,便会像宋人诗中所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在湖南南部一些乡村,至今仍然流传“吃清明”的风俗:族中按人头“凑份子”,由辈分高的人牵头,不仅要操办好祭扫用的一切东西,还要负责办酒席。到坟头扫墓归来,大家热热闹闹地聚餐,让祖宗看到子孙发达、人丁兴旺的样子。可见,清明饮酒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同时也加深了家族的凝聚力。在某种程度上,几千年来,正是清明节的酒不断地强化着中国人的“家国”感。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正是清明节或春社之时饮酒的一件器皿,此壶口沿外翻,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瓜棱形腹,平底。其流下腹部有褐彩题诗云:“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òng)春声。”这首春意盎然的诗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壶的用途,且有更添酒兴之效。
【古着】沐浴祓禊,曲水流觞
农历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禊就是人们到水边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淋浴,祓除疾病,洗浴是祓禊的主要内容。当时不但民间百姓临水洗浴,宫廷里的帝王后妃也都去水边沐浴。
“曲水流觞”也是上巳节流行的游戏。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边,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故称为“曲水流觞”。觞是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这个活动,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被记为“曲水流觞”。
如今,虽然没有曲水,没有流觞。但是你可以在小河边,用击鼓传花等方法,和朋友们一起寻找上巳的乐趣。
以上选自《岁时·廿四章——24节气的新闻笔记》,系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 | 储文静
编辑 | 曾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