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到现实有多远
王威廉
人类的科技正在快速进步,加上科幻文化的熏陶,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现实已经无限接近科幻。但实际上,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很多时候科幻其实离现实非常非常远。
在科幻里,人类随意跨越星系、在异星上生活,甚至建立帝国,那种自由穿梭的画面在无数影视作品中被呈现出来。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别说冲出太阳系了,就连亲身去往火星目前都还是一种“叙事的召唤”。星际旅行对能量、时间、材料以及生命维持的要求,迄今,人类还没有本质性的突破。再考虑到化学推进的极限、辐射与微重力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补给与返回的复杂性,都让“去火星度假”的科幻想象显得遥不可及。
不信?几年前,“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采集样本并释放了“机智号”火星直升机,这是人类首次在另一个行星上实现受控飞行。但新闻报道显示,这次任务耗费了巨额资金、漫长准备时间,以及无数次模拟测试……即便如此,火星直升机仍面临沙尘暴导致的太阳能板故障,以及通信延迟带来的操作难题。更别提“星舰”,2023年,其大型火箭原型在测试中爆炸,升空失败。
这种科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不是要扼杀想象,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忽略人类身体的脆弱与宇宙的无情尺度。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从星空拉回凡尘,现实却经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赶超科幻的预测。互联网、智能手机、深度学习、面部识别与海量传感器的普及,改变了21世纪信息流通、身份确认与公共生活的结构——这些改变,大多数早期科幻并没有准确预见。许多技术不是以惊天动地的事件到来,而是通过日常设备、服务与规制的微小改动,完成一次次积累式的突破。比如从ChatGPT到DeepSeek等大模型,不仅会编程,还能在医疗领域给出诊断建议,远超20世纪一些科幻对人工智能的保守描绘。另一个例子是生物技术的迅猛进展,这比许多科幻小说预想的“基因革命”来得更快。
现实有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它的节奏往往比故事更复杂、更难预测,常常在危机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
这样说来,科幻好像显得不重要了?并非如此。我觉得科幻反而越来越重要,它作为一种没有边界的视野,提前审视并深度介入越来越快的变化。
众所周知,我们当下正在经历大变革:算法塑造信息环境,推荐系统重构注意力,深度伪造挑战证据的可信度,脑机接口和可编程生物学把以往抽象的伦理问题具象化……改变不再是缓慢的线性推进,而是断裂、叠加与突变的混合体,这些都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就在去年,香港警方破获一起深度伪造诈骗案,犯罪分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假视频冒充公司高管,骗取了巨额资金。这不只考验技术安保,还引发了对“数字信任”体系的全球反思。
还有更前沿的:某脑机接口公司宣布首位人类患者成功植入芯片,能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根本的伦理问题:患者的隐私如何保护?如果设备故障导致思维泄露或错误指令,谁来负责?科幻在这里的价值,不是空洞的预言,而是提供一套情景构建的方法,帮助公众与决策者在技术真正变成现实之前,审视可能的后果与抉择。
科幻是当代人的镜像,映照出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重塑人性、社会关系与道德框架的催化剂。以科幻为视野,我们可在技术萌芽之际,借情景虚构预演失控,把伦理、社会学与公众提前嵌入设计;也可以让我们在新现实中,更好地找到与世界、与社会、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因此,科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既似恒星般遥远壮阔,又似屏幕般触手可及。我们必须在想象与约束、远景与细节之间“左顾右盼”,有能力把科幻的远见“平放”在现实的桌面上,才是对当下每一次选择负责的最佳路径。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