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潇湘,墨道无极 ——浅探高双洋“双墨论”国画境界

相链区块链

  唐墨海 朱洪军 周灵宇

  “双墨”者,非墨之两仪,乃艺道之太极。恩师高双洋先生以近七十年血魂凝此二字,其重千钧。“双墨论”是将传统繁复墨法收束于最本质的二元辩证,以水墨二元裂变,突破“单墨大写意”历史局限,重构山水之精神宇宙,力图构建墨色二元新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墨论”既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跃迁,也是从艺术本体到生命之道的叩问,是恩师大写意宇宙观、人生观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

  

  “干湿浓淡枯焦湿,酸甜苦辣生熟味。轻重快慢粗细变,长短线面擦飞白。抑扬顿挫体宽窄,疏密收放松紧中。”这是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提醒、告诫我们的。“双墨”,包含了干湿双墨、浓墨与淡墨的贯通运用。浓墨为骨,立天地正气(阳);淡墨为血,生万物呼吸(阴);干湿碰撞形成空间韵律,阴阳“双生互济”共同构成画面生命力。

  “双墨”,一墨为守,一墨为变。所谓“守”者,指守正之墨,即象征对古典笔墨语言的传承;所谓“变”者,指开新之墨,即对传统水墨的突破,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探索。高老师提出的“三师”之道,更是将技法“双墨”的守正创新推向一个更高境界。他说:“师古人,须师其神而非形。要认真钻研前人遗产,那是取之不尽的矿藏。”“师自然,要师其魂而非貌。永州山水看似平常,却蕴藏无穷韵味。关键在于画出它的骨,而非皮。”“师自我,才是最终的归宿。在融汇古人与自然的基础上,仍要回归自我。‘三师合一’,实为‘天人合一’。”原来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场与古人对话、与自然交融、与自我和解的修行。

  

  高老师平常喜欢写打油诗,他将书法的韵律、诗歌的意境与绘画的神韵融为一体。他说写诗是为“将书法之美、诗之浪漫、画之神韵,三而合一,多层次、多层面地立体整合,形成新的品味。”老师的诗与画相得益彰,诗中的意境与画中的景象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

  作为土生土长的永州人,老师对故乡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他不追逐名山大川,却能从平凡的永州乡村中发掘大美。他追求的是“潇湘的大节奏、大韵律、大和谐”,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永州山水呈现博大、幽深、旷远的气象,源于他对故乡的深情与理解。他说:“有人建议我创建潇湘画派,我并不赞同。艺术贵在真诚,不必标榜流派。”老师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潇湘之美,用画笔与诗行记录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的作品与理念,必将激励更多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艺术真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桥梁。

  

  天、地、人,修行、修为、境界,生命、自然、悟道,等,这些都是老师日常与我们谈论最为频繁的关键词。比如,他谈“悟”就有九种不同的维度和层次:“感悟体悟醒悟,静悟心悟开悟,顿悟大悟全悟。”“一墨读心,二墨读神”,这是我们读恩师作品的感悟。老师关于个人修炼与艺术修养的见解是“双墨心学”的最好注解,他说:“修炼不为成仙成佛,而是要明心见性。”他远离无用社交,过着简单生活,认为“唯有思想升华,艺术才会随之升华”。这种修行态度,在浮躁的当下尤为珍贵。

  老师在谈及艺术家修养时更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名家有个性,大家有品格,大师有风范。风是什么风?是清风,是中国风;范是什么范?是中国范,是典范。大师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不是个人身份的名片。”尤其是老师提出的“清、野、雅、品”“四字”审美理念,蕴含着天人双观的有机统一。他说:“‘清’是心境,要清净明澈,是山水之中不可或缺的心态;‘野’是本真,要保留原生态的野趣,与永州的自然环境相契,涵盖野趣、野味与野性;‘雅’是追求,要向往高雅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向往;‘品’是根本,要注重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艺术家的终极归宿。”老师的这些论述让我们深知,“双墨论”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生命的修行,亦是“知其白、守其黑”的天道之墨。

  老师曾将从艺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他说:“‘艺术之恋’是年轻时的痴迷;‘艺术之旅’是五十岁后带探险精神的追求;最终目标是抵达‘艺术殿堂’。艺术家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在艺术殿堂中找到一席之地,但我们仍必须如此前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再到艺术殿堂,每一步都需要突破自我的勇气。”他生动地比喻:“这如同荒漠之旅,忽然在低洼处发现活泉,那份喜悦无以言表。”

  “低洼处必会发现活泉”,我们坚信恩师建构的“双墨论”,一定会载着他抵达他所向往的“艺术殿堂”。



【作者:唐墨海 朱洪军 周灵宇】 【编辑:田芳】
关键词:问道潇湘,墨道无极 ——浅探高双洋“双墨论”国画境界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