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家书里的家国深情
钟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秉烛夜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主编的《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以下简称《抗战家书》),不由得想起诗圣杜甫的这两行传诵千古的诗句,在炮火连天、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一封封报平安的传情家书,远远胜过“万金”的价值。这些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它们是鲜活历史的见证者,以朴素的笔触,全景描绘了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御外敌中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抗战家书》全书共收录了左权、张自忠、赵一曼、戴安澜等40余位抗战先辈的近百封家书,其中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涵盖中国14年抗战的全过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入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为了解抗日战争提供鲜活史料与多维视角。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别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是左权壮烈殉国前3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突围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透过字句发烫的文字背后,我们能看到一个丈夫的深情、一位父亲的柔情,更能看到一名抗日将领的坚毅和果敢。
“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当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这是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重兵进攻长沙,与中国军队展开第三次长沙会战,褚定侯率全排官兵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在即将与日军决战的前夕,他提笔给大哥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表达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军人气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正是凭着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在前有顽敌、后无援兵的艰难情形下,褚定侯率部与日军昼夜血战,最终全排官兵壮烈殉国,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长沙已失守,我军到湖南后仍未遇敌。湖南已沦陷七八县,老百姓扶老携幼逃难者不计其数,真是可怜!周排长回来称你们于十八日早搬东西落船,中午开船。想你们已到仁化并受许多苦楚矣!每月在军部后方领米未知能领足五百市斤否?念念。现在此逃难中,最要紧是食饭。”这是衡阳保卫战牺牲的第151师副师长余子武给妻子程俊璧的最后一封书信,记述了其行军打仗时的所见所闻,饱含对家国百姓的爱,以及对家人的依恋与思念。1944年6月,日军占领长沙后继续向衡阳进犯。7月22日清晨,位于衡阳市郊马鞍岭之七里山指挥所突然受到日军攻击。迎战中,余子武的背部连遭三创仍奋战不止,他用血手挥起指挥刀,高声吼道:“弟兄们,宁可战死沙场,决不做倭寇俘虏!为了我中华大民族的尊严,为了千千万同胞不受铁蹄蹂躏,冲呀!”最终因子弹击中腹部,余子武为国捐躯。
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一页页翻阅《抗战家书》,每封家书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故事,它承载着崇高信仰、英雄气概、赤子之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每封家书都附抗战英烈的生平简介、相关老照片、复印信件、背景知识链接等,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图文并茂,为我们讲述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伟大实践。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增订版,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15篇家书,使内容更为丰富,兼具收藏价值与纪念意义。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