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

相链区块链

      王升华

  当硝烟散尽,军号不再响起,那些曾用青春守护国家的军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重新定义人生价值?《穿过军装的人》以三位退伍军人的生命轨迹为经纬,编织出一幅退役军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图谱。这部由有过12年从军经历的退伍军人朱柳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八一 建军节前夕于浏阳首发,作品以其鲜活的人物群像和深刻的现实观照,引发社会各界对退役军人群体的关注。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谭仲池,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省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马笑泉,军旅作家龚盛辉,作家张光宇等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从军营到社会的转身

  在邵州市十年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下,葛卫、马超群、刘海波三位不同兵龄的退伍军人,演绎了三种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人生路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们从军营到社会的身份转换:葛卫从五年军旅生涯中淬炼出“只能向前冲”的战斗意志,在城市餐饮业摸爬滚打后返乡带领乡亲脱贫,其创业历程恰似当代退役军人“二次入伍”的缩影;马超群作为城市户籍的两年义务兵,在警服与公职的光环下经历生死考验,其从意气用事到清醒顿悟的转变,折射出退役军人在法治社会中面临的价值重构;而12年军龄的刘海波,将部队养成的“内务标准”融入基层治理,在圆滑处事与忠诚耿直的碰撞中,坚守着军人特有的家国情怀。

  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并非孤立存在。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现实中的东信烟花集团钟自奇、村支书张建辉、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公益人士黄文辉、卜建辉等真实案例,使虚构人物与现实楷模形成互文。这种“文学 + 纪实”的创作手法,既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又凸显了退役军人在经济建设、基层治理、公益事业等领域的卓越贡献。正如书中所言:“脱下军装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战役的起点。”

  三位退伍兵的人生答卷

  小说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对“退伍不褪色”精神的多维解构。当葛卫在厨房挥汗如雨时,他手中的锅铲与曾经的钢枪形成隐喻性对照;马超群在经历了三年病床后的顿悟,揭示了暴力执法与法治精神的内在冲突;刘海波在乡村治理中的 “一根筋”,则是军人忠诚品质在基层治理中的现代表达。这些人物形象打破了“高大全”的传统军人叙事,以更具烟火气的笔触,展现了退役军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挣扎与坚守。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并未回避退役军人面临的现实困境。马超群的“沉睡三年”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部分公职人员法治意识淡薄的警示;葛卫创业初期的屡屡受挫,折射出退役军人在市场化竞争中的先天不足;刘海波在基层官场的格格不入,则暴露出体制转型期的深层矛盾。这种直面问题的创作勇气,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颂歌式书写,成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永不褪色的军人精神

  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这部小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书中葛卫的创业故事,与浏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搭建的“兵哥烟花”平台形成现实呼应;刘海波的基层治理实践,印证了退役军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何继荣打造花炮工艺馆的创新之举,书中人物的奋斗历程,正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离军不离党,退伍不褪色”精神的生动注脚。

  小说结尾处,三位主人公在不同领域的成功,构成了对“军人精神”的现代性诠释:它不再局限于战场拼杀,而是转化为创业创新的勇气、基层治理的智慧、公益服务的热忱。这种精神嬗变,恰如书中反复出现的军旅歌曲所唱:“人生就像一场战役,我们只能向前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种勇往直前的军人精神,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者:王升华】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