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物,管窥古人生活
刘小兵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用什么餐具吃饭的?穿什么服饰上街的?在这衣食住行中又藏着怎样的礼仪和信仰?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新书《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凭借丰富翔实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像、严谨的史料考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户,沉浸式体验古代中国的生活百态和人文万象。
20世纪中国考古有许多重要的发现,这些考古发现呈现出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细节。本书是王仁湘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从饮食文化、穿戴文化、信仰文化三个方面切入,将前沿的学术成果和艰深的考古研究梳理出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具化为28个有趣的文化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人生活智慧。
作者从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器物说开去,串珠成链地勾勒出一幅蕴含丰富的古代日常生活图谱。他善于在去伪存真中,用入木三分的刻画,将这些小物件背后的大历史一一呈现。首章中的饮食文化篇,全面梳理了千年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禁忌,包括餐桌礼仪,对古往今来的饮食演进与变迁,进行了整体性的回顾。作者指出,古今饮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继承,更有发展和创新。比如,现今许多人爱吃的烤肉串,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盛行,就连柔韧细长的烤肉签,古时与现代也相差无几,这种跨越时空的饮食传承令人叹服。而古今的包子与馒头,不仅在叫法上有异,连馅料制作上也常常推陈出新。当读到汉代贵族用胡瓶饮酒改变了中国人千年的饮酒姿势时,不禁让人联想到文化交融的奇妙过程,更让人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
“人靠衣装,马靠鞍”,这种传统的服饰观念古已有之。在穿戴文化篇中,作者聚焦上层社会的玉、珠佩饰,关注平民百姓靴子和手套的时尚穿戴,以点带面地映射出古今穿戴上的面面观。书中,作者结合“晋侯带钩”文物,以及《左传》中的记载,分析了“一枚带钩写定春秋史”的历史意义,揭示出这件精美文物背后的权力博弈。就“登堂入室的脱鞋之礼”,作者为我们厘清了从商周至唐宋的履制演变进程,生动再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与考究。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殷墟出土的玉人像、汉代画像砖和唐代壁画,描绘出中国古代室内礼仪的变迁轨迹。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在信仰文化篇中,作者针对古人喜好的凤凰形象,结合各地出土的玉凤、陶凤和朱雀纹饰,从类型学的角度,整合出这一吉祥之物从史前到汉代的艺术演变谱系。书中,他对“二里头绿松石龙”的解读颇具启发意义,通过分析龙形器与北斗七星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天文崇拜的新观点。而在“弄璋弄瓦”一节的民俗考证中,作者搜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汉代画像石中有关生育礼俗的典籍,系统阐释了古代性别观念的转变过程。
书中,王仁湘以深厚的史学涵养和畅意的文学表达,展开了他韵味十足的学术“讲古”。图文并茂间,古人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如一幅幅流动的画,不时牵引着我们探求的目光。作为《国家宝藏》栏目特聘专家,王仁湘秉持着他一贯的人文情怀,从每一件具体的文物出发,于见微知著中,描绘出广阔的历史图景。
从学术史角度看,《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延续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经典重构,以其大众化的表达,让古人日常鲜活如初,文明的律动,依旧是那样的清晰而博大。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