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为舟,桥渡千年
石元刚
早在《诗经》时代,周人“造舟为梁”就将诗与桥引入中国文化视野;而在水墨丹青中,桥常以虚实相生的姿态点缀山川,成为画家连接“咫尺”与“天涯”的象征。在浪漫的中国古人眼中,桥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诗情画意的世界。
然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诗、画、桥三者分属文学、艺术学与工学,被人为设置的学科隔离。虽然学界分别对三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鲜有人将它们置于同一研究视域之下,探讨三者精神内核的交融。《诗画桥》(杨雨、何旭辉、王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25年版)又将诗、画、桥的韵律、意境和意象重新融为一体。
《诗画桥》是杨雨教授继《物语诗心》(阳军亮、杨雨、孙克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之后在跨学科领域的又一力作。如果说《物语诗心》以古典诗词与现代物理的碰撞展现了人文与科学的对话,那么《诗画桥》则将桥梁这一实用价值与象征意味兼具的载体,置于古典诗词、传统绘画与建筑科学的交汇点上。全书分为十五集,以古典诗词中桥梁意象的时代为序,从《诗经》中周文王“造舟为梁”的创举启程,穿越盛唐孟浩然的“灞桥风雪”与宋元张生的“草桥惊梦”,直至当代“一桥飞架南北”的工程奇迹。看似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却又环环相扣,共同搭建起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长桥。书中通过描绘桥梁在诗词与古画中的象征意义和动人故事,让读者在诗、画、桥的交织中感悟跨学科阅读的独特魅力。
作者团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中国桥梁文化研究框架,让《诗画桥》成为一部体系完整、文献详实的力作。书中以时间为序,结合诗词、古画中的桥梁意象,勾勒出中国桥梁文化的发展轨迹,具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趣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例如第十二集《草桥惊梦——宇宙的尽头是一座桥》,“草桥惊梦”情节在《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中的出现反映了在多元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曾经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在金元时期得以松动,自由恋爱开始被人们接纳。作者为了叙述这一过程,阐明“草桥”的意象特征,“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分析了唐代元稹《莺莺传》、宋代赵令畤《商调·蝶恋花》以及外国小说《廊桥遗梦》等内容。新颖的跨学科视角、详实的文献基础和完备的学术体系,使得《诗画桥》不仅成为文学、艺术学与工学融合的作品,而且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在强调“五育并举”的今天,《诗画桥》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跨学科研究的空白,更在于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美学深处的窗户,也为青少年美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它以诗画为舟、桥梁为舵,将他们带入一场“美”的旅行:在这里,桥是李白“鸣鞭出渭桥”的家国情怀,是柳永“烟柳画桥”的盛世繁华,是徐淑与秦嘉“河广无舟梁”的相思之情,更是庄子与惠子“濠梁同见招”的真挚友谊和关于“鱼之乐”的哲学思辨。这种多元融合的阅读之旅,让古典美学一次次浸润读者的心,也让美育成为一次次鲜活的生命体验。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画桥》贯穿着深沉的文化自信。书中既有宏大历史的波澜壮阔,也有细腻情感的低回婉转,这种对浩瀚历史的敏锐捕捉和对人文情感的深刻领悟,使得全书兼具了学术的严谨和文化的温情。而书中不时闪现出的奇思妙想,如将杨慎多年的贬谪失意与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联名,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得以体悟传统与现代的共鸣。《诗画桥》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回眸,而是通过桥梁这一意象开启一段文化之旅,展现出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从“造舟为梁”到“一桥飞架南北”,桥梁不仅展现着技术的持续突破,更是对文化精神的接续传承。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既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读者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翻开《诗画桥》,我们仿佛沉浸于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桥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节点,更是连接心灵与美感的纽带。无论是诗词爱好者、艺术研究者,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诗画桥》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