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晚清湖湘群像与游子乡愁

相链区块链

           江中彦

  近日,老朋友十年砍柴的新书《风雨飘摇——晚清名臣的立身处世之道》出版,近水楼台,先睹为快。书中有砍柴对历史冷峻的观察,也有对湖湘名臣的持平之论,就像其在序中所说,如果人到中年,还只是满足于对故乡人物的自夸,那真是岁月虚度。从晚清名臣的立身处世的经络,砍柴编织出一幅晚清到现代湖南人的精神图谱。这不仅是历史的复述,也是关于地域性格与家国命运的追问。

  湖湘名臣的精神图谱: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砍柴从这些湖湘名臣的为人处世说起,有曾国荃给舅舅写的寿序的恭敬,有曾家兄弟幼时争瓜抢枣的追忆,有曾纪泽赴欧出访时带哪一个妹婿的纠结,有左宗棠关照老冤家后辈的善意。看似家长里短,却也体现了他们的侧影和历史的温情。尤其是曾国藩和其亦师亦友的朱尧阶之间一生的友谊,并未因曾国藩身居高位而有改变,曾位极人臣依然对朱尧阶尊重和信任,朱尧阶也并未因曾氏兄弟飞黄腾达而去攀高枝,反而是一直婉拒好意,坚持留在乡下,用平等之心对待曾家。这即便放在当下,也是难能可贵的。

  砍柴擅长以微观叙事解构宏大历史,庚子事变后慈禧恼羞成怒向列国开战,下令各巡抚一并向各国开战。两江总督刘坤一审时度势,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封疆大吏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实行东南互保,以国家利益为重,对清廷的糊涂决策进行了反抗和纠偏。而帝国的中枢军机处却是被“爱国”的调门比谁都响的昏聩大臣如刚毅、徐桐把持,疆吏则有站在道德制高点骂理性士大夫为汉奸的毓贤……

  谭嗣同与曾广河:血色黄昏中的生死契约

  书中还写到很多可歌可泣的往事。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找到朋友曾国荃的孙子曾广河商议,曾广河分析利弊,认为如谭逃走,朝廷肯定会更加连累光绪帝及其父谭继洵,谭嗣同最终决定留下,然后喋血于菜市口。曾广河刑场见了谭最后一面,归来大恸,认为谭因其而死,居然服毒自尽。作为妥妥的“官三代”居然为友而死,实在让今人无法想象。

  腊肉、细茶与豫剧:漂泊者的舌尖记忆与血脉共鸣

  作为湘中在京的游子,砍柴的笔触始终带着“回望故土”的复杂情感。书中提到曾国藩曾在北京家中熏制腊肉、腊肠,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永丰细茶。暮年时收到弟弟曾国荃寄来的家乡特产还回信提到“川笋似不及少年乡味”,可是再好的家乡美食也吃不出少年时的味道啊。

  作为湖湘子弟,砍柴进京已有三十年,几乎走遍了北京的四九城,已经可以自称北京大爷。他现在是京剧票友,经常看到他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流连,票价也都不菲,砍柴却说这可比明星演唱会便宜多了,观看体验也好得多,性价比都没法比。我老家倒是祥符调的发源地,从小身边的豫剧氛围也是很浓,年轻时我一直对豫剧无感,人到中年后反而能听进去一些小段了,有人说这是血脉觉醒,我感觉这也是一种乡愁吧。

  竹筏、货车与父亲:游子梦中永不褪色的归乡路

  再看砍柴这本书,里面的封疆大吏,都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被时代与乡土共同锻造的凡人。他们的荣耀与创伤、坚守与妥协,最终汇成一条从乡野通向庙堂的血路。而这条路,至今仍在很多在外漂泊的外乡人梦中。

  写至此处,忽然想起好友小古十年前为砍柴写的那首诗——《春天池塘的告别》,他俩是邵阳同乡。这是一首悲伤的诗,写此诗时也是砍柴的至暗时刻,诗中最后写道:少年跳上竹筏/少年爬上货车/无数风景背后的父亲/最后回到了故乡……

【作者:江中彦】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回望晚清湖湘群像与游子乡愁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