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 读书与“读术”

  倪章荣

  天热懒得出门,没事儿就躲在家里读书。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世界里,喜欢读书总不是什么坏事,读书是与知识和本事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常常把上学叫做读书,读书读到清华、北大,读到欧洲、美国,读到博士、博士后,这个人就是“读书厉害”了。也常常听到有人称自己为“读书人”,粗看起来是自谦,细细品来却有些炫耀,当然,这些“炫耀”亦无可指责。不过,我们常说的“读书人”,可能是上学“厉害”者,也可能是走入社会后还坚持读书的人。我认为“读书”是后者,在我看来,把上学称为读书至少是不准确的。读书是好事,可是“读术”就不一定了。

  有些表面上一本正经的读书人,从每一本书里读取的都是“术”。实事求是地说,不是所有的“术”都是歪门邪道,都是拿不上台面,每个人都得掌握一两门谋生的技术,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包括那些想从读书中获得写作技巧与写作灵感的写作者。这样的“术”有益无害,甚至不少人一辈子都在读书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术”,这个也正常。尽管我认为这种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我倡导在具备了一定的生存技能之后,读书不能太功利。

  问题是,有些人的读书不仅与求知、探索、追求、精神满足没有关系,而且也不是为了提高技艺或学识水平、管理能力,而是为了不能言说的目的。他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读的不是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人物的鲜活复杂,以及民俗文化、百姓疾苦,或者作者的写作技巧,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或不足,而是读计谋,读手段,读书外“功夫”。诸葛亮及其他将帅如何无中生有,如何不按常理出牌,如何绕开规则走捷径,如何相互提防、相互伤害……读《水浒传》的时候,他们感兴趣的是,大碗喝酒,大刀杀人,随心所欲,老子天下第一。是如何将卢俊义这样一个与盗匪、造反格格不入的书生和富豪逼上梁山。他们注重的是,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收兵……读《西游记》,读的是孙悟空的打妖精技巧,什么时候使出金箍棒,什么时候收起金箍棒;什么妖精可打,什么妖精不可打……不管读什么书,都要有“术”才读,否则他们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读书上。就是与“术”没多大关系的书,他们也要读出点“术”来才安心,否则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读术”者也并非人人都是草包饭桶,他们中的某些人还上过不少的学,拿过不少的学位、职称,他们知道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术”也不能停滞不前,田忌赛马的术道固然高,但现在还用田忌的方法赛马肯定是不行了,必须要想出比田忌更高明更隐密的方法来。因此,他们“读术”之余乃至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如何在“术”上推陈出新,如何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失败的泥潭。世界上有多少“读术人”,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市场上“成功学”“交际术”“职场规则”“计谋大全”之类的书籍十分畅销,不少成功人士与渴望成功人士案头上总是放置着几本这样的书籍。还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将这种书籍作为训练员工、考核员工的教材。似乎没有一点出奇不意之术,便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有时候,我不免杞人忧天: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有了“术”,这些“术”还好使吗?你在“读术”我也在“读术”,你用“术”我也用“术”,美好的坦陈、真诚去了哪里?

  我不知道,一些人对“读术”的热衷,对“读术有成”者的褒扬,是不是“读术”行为“薪火相传”的原因,我只是担忧,这样的“读术”会误导读书的方向,会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让社会进入“内卷”循环。

【作者:倪章荣】 【编辑:黄能】
关键词:读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