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作画、染缬成韵,实小娃体验“与非遗对话”

相链区块链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迎来了长沙市实验小学2409班的同学们。长沙晚报通讯员 肖湘女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1日讯(通讯员 肖湘女 全媒体记者 岳霞)橘子洲头的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近日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访客——长沙市实验小学2409班的同学们,他们身着校服,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开启“与非遗对话”的实践活动。在这场“与非遗对话”的实践里,孩子们通过看、做、听等方式,在快乐体验中收获成长与文化记忆。

  “家艺”展区成了孩子们的“工艺乐园”。

活动当天上午,队伍刚抵达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门口“橘子洲头125号”的老门牌便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座底蕴深厚的建筑,曾是辛亥革命人物张孝准的旧居,如今已化身为承载长沙非遗记忆的“活态博物馆”,静静等候着孩子们的探访。

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孩子们首先走进“家堂”展区。展区内复原的四世同堂过年场景栩栩如生:桌上陈列的腊味透着浓郁的烟火气,墙上的年画色彩鲜明,长辈手中的红包更是勾起了大家的亲切感。同学们忍不住小声交流:“这和我们家过年的样子真像呀!”当幻影成像技术将旧时年俗生动重现,那些曾经的生活场景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眼前,孩子们纷纷瞪大眼睛,惊喜的“哇”声此起彼伏,满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赞叹。

走到“家味”展区,展柜里展示着火宫殿臭豆腐、玉楼东麻辣子鸡的制作模型,讲解员介绍着这些美食故事:“以前的厨师爷爷,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了让大家记了几十年的味道。”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还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小声说:“回家要让妈妈做湘菜!”

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孩子们认真看展。

“家艺”展区成了孩子们的“工艺乐园”。在掐丝釉彩制作技艺体验区,非遗传承人细致指导孩子们用细金属丝勾勒图案,还巧妙比喻:“要轻轻粘,像给画框‘穿项链’哦!”孩子们屏气凝神,小心地将金属丝粘在底板上,再铺好五彩沙石。尽管动作略显笨拙,但当“七彩葫芦”“小花”“心形”等作品完成时,大家都骄傲地举起展示:“这是我做的掐丝釉彩哦!”

隔壁的染缬技艺体验区同样热闹。孩子们学着将浸染后的方巾扎成小圆圈,再粘在镜片上做成便携镜。“布怎么变蓝色的?”“为什么会有花样?”面对孩子们的一连串提问,传承人耐心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悄然记下了“绞缬”“染色”等陌生又有趣的词汇。

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还在不停地问家长关于非遗知识“菊花石雕是哪里的技艺?”“染缬有几种方法?”一个个问题倒是难倒了不少家长。“今天我做了掐丝釉彩,知道了好多老手艺!”一名同学拿着自己的作品说。带队家长表示,这次活动没有枯燥的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做中学、玩中学”,既能感受非遗的魅力,也能让他们明白,这些古老的技艺其实就藏在生活里。

这场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体验,更让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古老非遗在新一代的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长沙非遗馆以“家”为核心,用实物、互动与科技让非遗可看可玩可学。同学们在这儿触摸掐丝釉彩的精致、感受染缬技艺的韵味,非遗的魅力深深印在心中。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悄然记下了“绞缬”“染色”等陌生又有趣的非遗词汇。

【作者:岳霞】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长沙教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