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小而弱”迈向“小而美”,长沙探索城乡小规模学校发展新路径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罗钰琪)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必追赶“大而全”,只需深耕“小而优”——昨日上午,一场以“课程引擎,特色发展”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拉开帷幕,50多位来自长沙各区县的教育管理者、校长、教研员和教师代表齐聚于此,共同探寻城乡小规模学校如何突破资源瓶颈,走向“小而优美”的教育新路径。

光明小学教师杨伊介绍学校的美育成果。长沙晚报通讯员 罗钰琪 摄

观摩环节,光明小学教师杨伊老师引导与会者漫步校园。“墙角的插花装饰取自本地野花,展板上的儿童画是由孩子采取家乡的泥土做颜料绘制而成,白箬铺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美育素材。”杨伊带来主旨报告《以天地大美滋养儿童:乡村小学浸润式美育新生态构建》:“乡村不是教育的‘短板’,而是天然的课堂。我们把田野当教室,让民俗当教材,因地制宜,给了孩子最鲜活的成长。”

录播教室中,孙亚琴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课上,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她拿起学生带来的竹筒:“假设这根竹筒能装x颗板栗,3根就是3x颗,就像咱们村晒谷场上的粮堆,用字母就能算清收成。”乡村生活场景的融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温度。操场上,李辉老师的《色彩游戏》更具巧思,孩子们在画纸上模仿梵高的笔触勾勒出家乡的秋景。

操场上,李辉老师指导孩子们在画纸上模仿梵高的笔触勾勒出家乡的秋景。

随后三场分论坛同步开讲,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三大核心议题,教育工作者们分享经验、碰撞观点。

课程设计论坛里,楚怡学校展示了校史课程成果:“我们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红色故事,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既传承了基因,又锻炼了表达。”大家达成共识:小规模学校的特色方向,必须紧扣学生需求与社区资源,不能“照搬大城市模式”。 

教学实施论坛则聚焦“人少课多”的痛点——“我们尝试‘连排课+跨年级合班’,比如科学课和德育课连上,高年级带低年级做实验,既解决了师资不足,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资深老师跟着平台学,年轻老师跟着资深老师练,慢慢补上了专业短板。” 

三场分论坛同步开讲,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三大核心议题,教育工作者们分享经验、碰撞观点。

“今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小规模学校不是‘教育孤岛’,而是区域教育生态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小’,恰恰是创新的优势 —— 更灵活、更贴近孩子、更懂乡土。”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军山表示,未来,要让更多小规模学校摆脱“小而弱”,迈向“小而精”“小而美”,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作者:岳霞】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学校 教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