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1917年游学首站为何拜访他?|湖湘大先生

相链区块链

  人物简介

  李肖聃(1881—1953),原名犹龙,号西堂,笔名星庐、桐园等,善化县白箬乡(今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人,现代教育家、古典文学家、历史学家。先后在北京和长沙的多所学校任教。著有《湘学略》《星庐笔记》《中国文学史》等。

李肖聃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琳静 陈良

  1917年,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第一站要去拜访一位国文大家——曾担任过梁启超秘书的李肖聃先生。根据资料显示,当天晚上,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还在他家留宿了一晚上。他们为何要去拜访他?近日,长沙晚报记者跟着青年毛泽东游学线路,一路追访到李肖聃先生的故乡——今天以他女儿名字命名的湘江新区白箬铺镇淑一村,听其族人讲述这位湖湘大先生的故事。

  一生投身教育,参与创办湖南最早会计学校

  “我是李肖聃和李淑一的同族人,一直以他们为骄傲。”淑一珍藏馆馆长李哪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讲述父女俩的故事。从2009年开始,他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藏品,2012年底在当地镇政府的支持下,个人出资建立了淑一珍藏馆,目前收藏了李肖聃、柳午亭、李淑一、柳直荀、杨开慧的亲笔书信等珍贵物件近400件。

  “李肖聃先生的女儿李淑一和杨开慧是闺蜜,他的女婿柳直荀是毛泽东的挚友,这两对恋人和挚友后来均投身革命事业。而他们的父辈,李肖聃与杨昌济、柳午亭(革命烈士柳直荀之父)同为善化县(今长沙)人,日本留学回国后均致力于教育事业。”李哪介绍。

  1898年,李肖聃被录取为县学生员(秀才),后入江南陆师学堂,1904年东渡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1913年,李肖聃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梁启超的秘书,负责撰写文章、书信等。1916年底因家中发生变故回到长沙,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长沙商业专门学校、福湘女中、甲种工业学校、周南女校、古稻田师范学校、湖南大学、长沙高级中学、省立一中(长沙市一中的前身)、湖南国学专科学校等学校任教,讲授国文、日语、历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及文学史等课程。1933年4月,李肖聃参与创办湖南最早的会计教育学校——厚生会计讲习所(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前身)并任董事。

  “李肖聃1916年底回到长沙后,杨昌济、柳午亭、王季范三位好友携毛泽东、柳直荀来白箬乡李家湾拜访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李肖聃。”李哪说,“杨昌济非常推崇李肖聃的国文,让毛泽东在国文方面多向李先生请教,多请他批改文章。这是1917年毛泽东、萧子升游学首站再次选择来李家湾拜访李肖聃的主要原因。”

  纪实文学作家纪红建在《游学·1917》中写道:“毛泽东他们来到李家湾时,天近傍晚,炊烟四起。李肖聃看是杨昌济的学生来了,非常热情,要家人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可能是饿了,毛泽东他们那顿晚饭吃得很过瘾。每人都吃了几碗米饭,还不断夸腊肉好吃。他们在李肖聃家留宿,第二天早上离开李家湾,准备沿长宁古驿道前往宁乡时,李肖聃还给了几十个铜圆,并反复嘱咐他们路上注意安全。”

  “至于那天晚上他们谈了些什么,目前没有找到任何记载,所以无人知晓。”李哪说。

  为杨开慧担保入学,后又奔走相救

  1920年初,在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的杨昌济病逝后,杨开慧随家人扶灵柩南归。回到长沙后,杨开慧被看成“过激党”,没有学校敢收。

  “当时,李肖聃任教于福湘女中,他找到校长,说杨开慧是他的干女儿,愿意为他担保。”李哪说,在李肖聃的帮助下,杨开慧最终得以进入福湘女中就读,与李淑一住同一寝室。1920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后,柳直荀和李淑一常到小吴门外清水塘毛泽东与杨开慧住处造访叙谈,交往密切。在毛泽东的关心和帮助下,由杨开慧当红娘,1924年10月柳直荀与李淑一结为伉俪。在柳直荀的影响下,李淑一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支持和协助丈夫工作,曾掩护郭亮、夏曦、李维汉等从事革命活动。

  虽然李肖聃不从政、不参政,但他对毛泽东、蔡和森和女婿柳直荀等人的革命活动积极支持。特别是杨开慧被捕后,李肖聃邀曹典球(近现代教育家,曾任湖南大学校长)、柳午亭等人竭力营救。“马日事变”后,柳直荀、李淑一夫妻天各一方,再也无缘见面,李肖聃全力保护李淑一。在凄风苦雨中,痴心地等待、思念柳直荀的李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来信才获悉丈夫已不在人世的确切消息,也得到了毛泽东“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的称赞。毛泽东还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寄托对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哀思。

  李哪深情介绍,毛主席对李肖聃一家始终牵挂。早在延安时,他就向从长沙去的同志打听李肖聃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写给李淑一的信中都会向李肖聃问好,还派儿子毛岸英等亲属前来看望问候李肖聃、柳午亭。

  1959年夏,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6月27日,毛泽东在长沙短暂停留时,在蓉园接见了李淑一,并向在座的人介绍说:“她就是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前年她把悼念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就写了《蝶恋花》这首词和她,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会见后,毛泽东同李淑一合影留念,并留她同餐,饭后还一起看了湘戏。

  撰写对联演变成今天的“一中精神”

  李肖聃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以教授国文为主。他的国文根底深厚,尤以撰写楹联见长。语言文字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杨树达赞其“博涉书史,能为文章”,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作家、教育家章士钊亦赞叹其骈俪之文“振采欲飞”。直到今天,他撰写的楹联、碑刻依然在影响、激励着后人。1935年,时任湖南省立一中语文教师的李肖聃给学校撰写的嵌字联“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一直被视为学校的两副传统名联之一,并且演变成“一中精神”,在今天的长沙市一中得到传承。

  据长沙市一中校长羿莎解读:当今学子在学习上,保持高度专注,持之以恒地执行计划,是对李肖聃先生“一以贯之”的最好证明;面对挑战,不甘平庸,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是“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在班级中,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同学,带领团队共同进步,就是集体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而敢于打破常规,尝试新方法,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则是“其命维新”的核心所在。

  在白箬铺镇的淑一珍藏馆,记者还读到了李肖聃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礼堂撰写的嵌字联“湖外重人师,有脉道南垂校范;省身宜学礼,六科高第立经堂”,还有谷山保宁寺门楼嵌字联、《桃花灵云寺碑》碑文和岳麓山上的《云麓宫铭》《爱晚亭铭》,以及《黄兴别传》《宋教仁别传》《康有为传》《梁启超别传》《杨度别传》和《湘学略自叙》《为长女淑一祭夫文》等。这些对联、碑文和传记,堪称经典,读起来韵味绵长,令人拍案叫绝。

  “现在李肖聃先生的直系亲属都生活在外地,乡中事宜一般都是委托我代为打理。我也在继续收集李肖聃、李淑一等先辈的相关资料和故事,希望让淑一珍藏馆的内容更加丰富。”李哪告诉长沙晚报记者,自己此生就是要守护着他们的珍贵资料,把他们的精神和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

【作者:谭琳静 陈良】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湖湘大先生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