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职生,又拿了一项全国冠军!三名学子今年才17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周秋燕 任义)7月12日,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具身智能赛全国决赛在浙江杭州举行,当主持人宣布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代表队斩获机器人(四足)道路识别赛项中职组一等奖时,掌声雷动。王润辉、张涛昇、姜泽林三名17岁少年并肩而立,迎接这份以聪慧和努力换来的荣誉。这支从全国96所院校138支队伍中突围的队伍,用金牌印证了职业教育“以赛育人”的硬核实力。
“举校之力”50天极限备战
“5月底接到通知时,既兴奋又紧张。”指导教师张涛回忆道。作为首次纳入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国赛的新赛项,四足机器人道路识别要求在预设路况中完成物资运送,涉及多传感器协同、智能算法调试等前沿技术。
“兴奋的是,我们学校有这方面的知识、人才储备。”张涛说,该校开设了机器人社团,每天晚上都有该领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探索。
而且训练得到了来自“举校之力”的支持:校领导将备赛定为“一把手工程”,多方协调获得湘江新区企业设备与技术支援;湖南楚怡智能控制技术杨明辉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教学名师杨明辉多次到训练现场拆解技术难点;张涛、杨博轩、王湘雄组成教练团,分攻编程、硬件与答辩。
全员出动,全力以赴!张涛老师为了不耽误备赛,始终带病坚守在岗位上。
职校少年交出完美答卷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王润辉、电子信息专业的张涛昇和姜泽林,从机器人社团选拔出的三名少年,也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训练。
训练室里,两张行军床见证了师生们的拼搏。时间紧迫,训练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地上散落着螺丝刀、电路板和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王润辉笑着说。
训练室里,时间被切割成以分钟计算的单元。三名学生每天训练14小时,采用“日清日结”模式:早晨设定任务,午间考核进度,深夜集中“会诊”故障,每天的训练任务不攻克决不罢休,绝不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队员张涛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代码优化方案,手机相册里,存着几百张不同参数下的机器人运动轨迹图。“最困难的是让机器人‘学会’识别碎石路面,我们尝试了47种图像处理方案,有时候一抬头发现天已经亮了。”
7月1日,团队先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预选赛中夺得一等奖,拿到全国决赛入场券;7月10日至12日的杭州决赛现场,他们迎来终极考验 ——在陌生场地完成机器人识别、避障、物资投递全流程。当部分队伍因机器人“绕路”“翻车”扣分时,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四足机器人却稳稳穿越障碍区,精准完成任务,被评委点赞“智能算法与硬件的完美融合”。
以赛促教见证职业教育力量
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还被邀请在颁奖仪式上展示成果。当他们的机器人随着音乐节奏灵活“跳舞”时,全场响起阵阵惊呼。“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力量!”一位观摩企业代表竖起大拇指。
“这块金牌,是校企协同、师生共创的成果,是对我们职业教育办学成果最好的肯定。”副校长廖锦锋介绍,学校构建了“社团+竞赛+企业”的培养链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近年来该校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竞赛奖项超500项,仅国赛就已累计获得金牌11枚、银牌24枚、铜牌32枚。
如今,张涛昇、姜泽林已入选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装备赛项湖南省代表队,即将踏上国际赛场。“训练时天不亮就醒,现在梦里都是机器人轨迹。”王润辉的笑谈里,藏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密码——用技能打破局限,以奋斗定义未来。“这次比赛的经历让我对专业学习更加自信,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解决问题和持续进步。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再创佳绩。”张涛昇也是信心满满。
据了解,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人社部指导,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聚焦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此次夺冠,不仅是对师生实力的肯定,更彰显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实战型技能人才上的独特优势。目前,该校已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9.7%。学校表示,将以此次获奖为起点,深化赛教融合,为智能机器人产业输送更多能工巧匠。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