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麓山 | 我在天空写诗
【编者按】李自健美术馆共同创建人、著名诗人丹慧女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近日在李自健美术馆举行了追思会。
丹慧,本名王丹穗。1963年10月13日生于湖南长沙,是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于海内外先后出版《黄昏后我等你》《一见钟情》《丹慧诗集》等八部诗集、诗画集,多次再版,深受欢迎。2016年10月,丹慧李自健夫妇为实现“以艺术报国”的宏愿,于家乡长沙建成现代化公益民营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落户湖南湘江新区洋湖湿地,丹慧被聘为美术馆终身顾问,自愿无偿为美术馆工作终身。
为表达对丹慧女士的敬意,今天特刊发诗人的部分诗作。
温 柔
从骨髓里渗出的温柔
只要给我一点点
我就为你写诗
诗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从骨髓里渗出的温柔
只要给我一点点
我的微笑就挂在树上
你随时可以摘
从骨髓里渗出的温柔
只要给我一点点
我就泪盈满眶
慈悲地对待世界
从骨髓里渗出的温柔
只要给我一点点
我就跳进你心河
幸福像鱼儿一样游动
不知归途
我在天空写诗
我在天空写诗
给星星读
给拥有星星眼睛的人读
我在河面写诗
给鱼读
给拥有鱼儿自由灵性的人读
我在雪中写诗
给冰读
给象冰一样干净的人读
我在手掌写诗
你不读
只递给我微热的温度
爱
为某种忧伤所感动
为某种拼搏而献身
她来了
从童话中静静走来
一直走进受苦人的泪珠里
为某种长征而伴行
为某种理想所激励
她来了 从白云中翩翩走来
一直走进奋斗人的心里
为某种狂笑而哭泣
为某种成功而孤寂
她走了 从沉睡的梦中悄悄飞出
像白色的蝴蝶
她要去点亮
又一个黑夜
父 亲
树根
向大地的深远处孜孜的蔓索
树上从不落下一片
薄薄的微笑
原野丛中的火焰
燃烧又熄灭
原野中的原野
地平线上升起一双眼睛
低垂的天空低垂的星星
深邃的峡谷里沉默的生命
终于塑成一棵奇异的树
在黑森林中
笔直的鼻梁瘦长的耳
任世事风雪一同飘过
雪落在发丛
火燃在心中
新区荷塘美景图
魏亮
自中学时在语文课本上读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月色下荷塘景物之美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似水流年,至今我对荷花还是一往情深,每当看到有描述荷花的美文,以及朋友圈里的荷塘美景美图,亦生出荷香的袅袅沁心脾之感。
盛夏,正是赏荷之最佳时节。其实,这之前,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朋友发的荷塘景色的美图,经过咨询朋友,才知是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荷花绽放了。周末,我们一家人乘车来到这里,赏百亩绵延荷田,赴一场美丽的约定。
阳光映红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脸庞,远远望去,荷田绵延很远。近观之,一张张荷叶如打开的一把把碧伞倒立水面,高矮错落有致,大小不一,亲密地挤着挨着,晶莹的露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一颗颗如亮闪闪的水晶,在阳光里闪耀着清辉。一秆秆花苞儿亭亭玉立于荷面,睁开惺忪的眼睛,一朵朵吐露芳菲,现出粉白、粉红的娇颜,恰似一个个小姑娘提着裙裾,在微风中摇摆,演绎着一曲轻快的舞剧。卷起的荷叶是蜻蜓嬉戏的枝头。它们一会儿飞翔一会儿停歇,红色的、黑色的、金黄色的小精灵们时而点头致意,时而各奔西东,好像在观摩荷面的多彩风姿。
我们一家人与家住附近的朋友一起,来到荷塘边休闲长廊,过了一会驾舟瘾。我们乘坐这里的两艘红色小舟,沿着荷海中,荷叶下有鱼儿欢快地游弋,不时弄得荷梗发出酥痒的颤动。荷田深处不时飞出一只只白鹭,荷叶上不时伸出一个莲蓬,有大有小。我顺手摘了几个莲蓬。此时此刻,不由得想起高中语文陈老师给我绘声绘色讲解过的《西洲曲》,其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两句令我至今记忆犹深。此时,荷花似我初恋中美好回忆。泛舟在荷塘之间,顿感荷香扑鼻而来,心神清澈!
我们沉浸在荷的烂漫里,寻找不同的角度,频频按下手机拍摄键。此时,一群身着旗袍、打着油纸午伞的妇女出现在荷塘边,顿时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给我的感觉是,真是山水人天作之合,美不胜收。游人的步姿与荷融入一体,一个清新脱俗的场景被定格,一个个风情万种的瞬间被定格,沉醉似有若无的荷香,古风清韵弥漫整片蓝色天空。
饱览了荷之秀色,我等一行人把采摘地新鲜莲蓬带回湖旁休憩亭内,各顾各地分享着农家之乐趣,剥出一粒粒雪白的莲子,入口脆香,唇齿留香,也剥边吃,浑然忘我。好似一幅亭中坐剥莲蓬的山园画面,令人神往。此时,我凝望远方,情绪却回到了这里曾经的时光……
在我的记忆中,早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块荒地,根本没有公园,更别说大规模的荷塘美景了。而今,随着新区美丽乡村建设正风生水起,文旅融合势头正渐,不但建成了这个国家4A级景区,还是长沙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百亩荷塘与农家乐等周边旅游融合,荷花成为当地乡亲们致富的名片,也已成为新区文旅融合、发展振兴的一个载体。
色彩艳丽、姿态优雅的荷,已普惠百姓平凡生活和精神世界。新区的人们不但拥有了丰盈的物质生活,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荷塘美景渐渐进入市民的精神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新区不单单是这里,据我所知,岳麓山下的桃子湖、宁乡灰汤的荷塘、望城桥驿的荷塘等等,都已具规模,实乃人们夏日赏荷之好去处。
在依依不舍中作别,归途之中依旧酷热似火,但新区的美丽画卷正如荷花绽放般徐徐展开。
我见青山多妩媚
柳格彬
“跑马溜溜的山上……”时常,我梦见,自己就化身这溜溜之马,惬意地奔驰在苍翠欲滴的青山之脊。为啥?从小深爱着座座青山呐。
是的,爱着青山,恋着欢喜。
曾看过一篇报道,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凝视天空,因为人类来自于宇宙,本能驱使其时常遥望天空,深不以为然。人类的先祖,至少从目前已考证的结果看,是来自于山野丛林。因此,我之爱山,也可算是不忘人类的“初心”了。
那片片翠绿的青山,着实养眼。科学证明,绿是让动物界的眼睛最感舒适的色彩,这令我由衷信服。每当看书写字累了,我就推开窗户,遥看远方的山岗,那绿色的植被立刻就跳入视野,温润了我干涩的眼眶:高大的乔木,举起魁梧的树冠,艳阳下,闪耀着鲜绿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宣布它才是这山的主人,最是引人注目;低矮的灌丛,随风起舞,掀起绿色的海洋,浅碧的枝叶簇拥成一道道柔韧的波涛,奔涌着冲向天边,留下的阵阵余韵,还吸引着眼球追随它去踏浪;山梁上,铺满青青小草织成的墨绿地毯,随山势蜿蜒起伏,柔柔地伸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眼动,心动,不如行动。择一些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携家带口,一次次欢快地走向青山,去邂逅一场久违的亲密接触。
走进青山,扑面而来的除了心旷神怡的绿色,还有舒适清新的空气。迫不及待地作个深呼吸吧,那热情似火的负氧离子,在呼吸道里打着转儿逐一抚慰每一寸体腔,五脏六腑顿觉无比的轻松畅快。那凉爽温润的空气,环绕在四周,仿佛无数双轻盈的巧手,在柔柔地给人按摩,令每一寸肌肤都为之欢娱,好一段愉快的养肺之行!
养眼,养肺,更难得的是养心,这是青山给予人们最慷慨的馈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许,只有淡泊如五柳先生才有如此定力,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如我,身处世俗的漩涡,身心难免时有蒙尘,时有焦虑,那“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化境,是断不敢奢望之一二的。
走近青山,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这风波,可是那虚无缥缈的层层薄雾?只见它迎着朝霞,荡漾开去,似乎知道有朋自远方来,想要一探这俊秀的风景,于是体贴地揭开神奇面纱,为我呈上青山那如画的风姿。此时此刻,身后的繁忙,九宵云外,眼前的恬淡,触手可及。
走进青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听惯了车水马龙吆喝声,锅碗瓢盆交响曲的你,来到山中世界,定会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有更深切的体会。你听,各种昆虫的演唱会,不绝于耳,或引吭高歌,振聋发聩,或窃窃私语,绵密悠长。你听,种类繁多的鸟儿,你见或不见,随时都会在某个枝头,不知疲倦地开唱。还有那与青山相依相偎的溪流、瀑布,或蜿蜒曲折,一路叮咚,奏响欢快的曲子,或飞流直下,气贯长虹,擂彻幽深的峡谷,这些可爱的精灵,都在向你倾诉着大自然的快乐吶!这音调,尽管毫无章法,亦或无甚节律,但,听着就是美,自有一种使人心灵安静的力量,非“天籁”莫属呵。此情此境,尘世的烦扰,郁结的心绪,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有从容与淡定。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青山以其坦荡的胸怀,抚平尘世的创伤,以其纯朴的智慧给人以启迪。走出青山,人生之路,顿觉轻松平坦。回望青山,这是来路,亦是我们的归途。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在文字中仰望“血肉长城”
龙玉纯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准则,不但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应该这样,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应如此,因为历史不容亵渎。近十年来,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各大出版社出版了不少优秀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我刚刚读完的中国抗战纪实丛书中的《长沙会战纪实》(任光椿著)一书,就是一本歌颂爱国军民奋起抗敌的好书。
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少有的用武力迫使进犯之敌回复战前态势的战役,也是震惊世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战役。《长沙会战纪实》一书重点记叙了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在国民党将领薛岳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并将其围歼的场景,塑造了一批爱国官兵和长沙普遍市民的典型形象,全面客观地审视了整个战争背后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必败的结局。
这是一本尊重历史的书。三次长沙会战的具体指挥者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作者并没有因为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就去否定史实,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他在长沙三次保卫战中的作用与贡献。由于本书是纪实文学作品,因此作品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真名真姓,有时间、有地点、有根据,有案卷可查。为了确保内容的全面准确,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了不少战争经历者,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说,对历史,对人民,对读者,怀有绝对的真诚。
这是一本揭秘会战“三连胜”原因的书。当时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许多名城重镇,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大都一战即溃,绝少有坚守一年以上的,而唯独长沙一城却能在岳阳已经陷落敌手,敌军迫在咫尺的情况下,岿然屹立,五年不动,三次打退敌军的进攻,难道是有神秘力量在背后支撑?长沙会战的胜利,首先是有着革命传统的三湘人民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对敌的胜利。书中写道,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杨森的部队在湘北游击队的配合下,袭击焚毁了长胡镇的一座日军辎重基地;还有一支游击队,拦截炸毁了日军精心组织的一支装甲运输队。这是史实,有案可查的,在长沙大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书中写道,长沙西乡农民劳军的情形让当时的《中央日报》记者也大发感慨:长沙西岸长乐、含浦、望岳、美同四乡农民劳军,很快就送来了1000只鸡,10000斤肉。这许多食品,就是在重庆,也许还不能在一天内供应市面,而长沙四乡弹丸之地,竟能于倾刻间募齐,这是不是奇迹?书中写道,守城官兵同仇敌忾,誓与长沙城共存亡,薛岳亲拟“世午忠电”,方先觉临战前给远方的妻子写诀别信,连新兵也豪言“鬼子要想进入长沙城,除非他从我们这些长沙伢子兵身上滚过去”。书中写道,薛岳十分重视地图和善于利用地形,巧布战阵;李玉堂十分重视构筑掩体工事,擅长防守;方先觉十分重视练兵,保证军队的素质;这三者,正是三次长沙保卫战中的“三绝”,三种优势联合起来便铸成了一把锋利的正义之剑,成就了日本侵略者的长沙恶梦。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与秘密,由此跃然纸上。
这也是一本让人检视反思的书。当年侵华日军带给中国人民的,不是“东亚共荣”,而是烧杀抢掠、血雨腥风的人间劫难,我们现在和将来都不应该忘记,落后就要挨打。
渠道
刘向阳
俞一凡年轻时长相英俊,体格健壮,惹姑娘们喜欢,却只有邻村叶知芳入他的眼。
繁花盛开,俞一凡牵着叶知芳上山摘野果,追呀闹呀乐呀,累了就依偎在青石板上,凝视着山下裂开了缝的田野,忍不住唉声叹气。俞一凡还有一个哥哥,俩人一块报名参军,各方面都合格。临行前乡里开欢送会,俞一凡看见妈妈躲在人群后面抹眼泪,就跑过去安慰妈妈,谁知妈妈哭得更伤心了。“你们兄弟俩当兵走了,那些‘干鱼脑壳’(田地)怎么种啊?你老爸病恹恹的,又挣不了工分……”俞一凡替妈妈擦干眼泪,转身找哥哥商量,由俞一凡留下来挑起家庭重担。
“我请媒人早些到你家提亲,你快嫁过来,我家就多了一份劳力。”
“我也想啊,可是……”
俞一凡见叶知芳面露难色,想到他家仅三间土砖屋,田地干旱缺粮少食,一日三餐填不饱肚子,哪个爹妈愿意女儿往火炕里跳呢。即使俞一凡和叶知芳相亲相爱,俩人发誓非他(她)不嫁(娶),但叶知芳也得听父母的意见啊。
炊烟袅袅升起,蛋黄般的日头快落土了,俞一凡和叶知芳笼罩在金色余晖里。
叶知芳隔三岔五往俞家跑,老叶的脸面就越发难看了,有一天把叶知芳堵在家门口。
“爸爸,俞家是穷,他们村又缺水,但这都是暂时的……政府要修渠道了,引涟河水灌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啊。”
“广播里都说了,反正我和俞一凡已报名,明天就跟突击队上工地。”
“你,你别后悔……”
半年后,叶知芳回了一趟家,脸面黑瘦了一圈。“爸爸,俞一凡挖到宝贝了!”
老叶撇撇嘴:“你们每天开山放炮、搬石头、打夯,哪来的宝贝?”
叶知芳神秘兮兮地说:“我们修北干渠时经过一座山,挖出一大堆石头,当时也没人在意。不久下了一场雨,俞一凡发现一块古怪的石头,表面现出鱼纹,栩栩如生……他猜是鱼化石,是文物,懂不懂?”
老叶瞪大了双眼:“鱼化石?那得好多年啊。”
叶知芳说:“经专家鉴定,它确实是宝贝,作为地壳运动的产物,距今起码有一千多年,得到了文物部门的保护……那么大一座山,渠道横穿而过,奇迹时有发生……”
“要是能挖到化石……”老叶心里一动,抿嘴笑了。很快,俞一凡挖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人都想一探究竟,老叶就领着他们自带干粮赶赴工地,悉数加入修渠大军。
“爸爸,外公挖到石鱼了吗?”多年以后,俞一凡伫立渡槽上远眺,他的头发白了,背部微驼,旁边的渠香扶着他问。回忆当年十万大军齐喊号子架槽梁,挥汗如雨筑坝堤,俞一凡心生愧疚,悔不该以那种方式诓骗老叶带人支援渠道建设。“你是大学生,你猜呢……”俞一凡声音很细。
龙城灌区修建历时一年,分南北干渠,总长两百四十公里,灌溉着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百万亩农田,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缺水种粮的难题,兼具工业供水、发电、航运、防洪排涝、养殖等综合功能。其中有一条两百多米长的钢筋水泥渡槽横跨俞家上空,飞龙般气势如虹。全线建成通水那一天,俞一凡和叶知芳举行了婚礼。俞一凡的妈妈撩起渠道内白花花的河水,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金子,我闻到稻谷的芳香啦。”次年,叶知芳生下一胖小子,取名渠香。
有了水的滋润,早晚双季粮食大幅增产,日子就有了奔头。俞一凡每次从渡槽底下经过,总要仰望那条笔直雄浑的“飞龙”,心里陡增一股豪情。渐渐地,村道水泥硬化,楼房取代土屋,渠香鲤鱼跃龙门,考上了重点大学。俞一凡和叶知芳经常上渡槽溜达,笑得合不拢嘴。
渠香大学毕业后留在长沙一家大型国企当高管,好端端的突然就辞职不干了,也没跟父母商量,急得俞一凡夫妇吐血。
“如今想找一份既稳定工资又高的工作不容易,你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呢?”这一天,俞一凡把渠香叫上渡槽,想劝他改变主意。
渠香说:“爸爸,过去咱村一到大旱就天干地裂,颗粒无收,如果不修渠道、渡槽,能引来水源吗?如今咱村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而劳动力流失在外面,村子空了,就得转变思想……我想回来发展。”
俞一凡问:“你已经想好了?”
渠香胸有成竹:“我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想把闲置的田地利用起来,搞渔场、稻虾鱼轮作……”
五年后的夏天,俞一凡父子又上渡槽看风景,别墅前坪卧着一排小车,满载鱼虾的货车正开往城里。渠道两边游人如织,火红的石榴,亮紫的桑葚,更有那哗哗的流水,卷起欢快的浪花,不舍昼夜地流向南,流向北……
(《湘江早报》第307号 2022年8月9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