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成长路径赋能困境儿童绽放生命光彩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7日讯(通讯员 邱娇 刘仁)在困境儿童服务中,如何从“物质帮扶”走向“能力赋能”,从“短期关怀”迈向“长效成长”?培源社工驻白箬铺镇社工站针对辖区76名儿童,以“陪伴支持—社会融入—自我展现—反哺社会”为核心链条,探索出分层递进的成长赋能路径,为基层儿童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入户陪伴,用“情感联结”筑牢成长根基
困境儿童内心多紧闭,80%因家庭缺失或环境封闭,存在情感孤独、安全感不足问题。因此社工将“入户陪伴”作为起点,用持续情感投入建立信任。组建社工、志愿者“陪伴小分队”,按年龄、性格设计差异化互动:低龄儿童通过绘本共读、拼图游戏拉近距离;学龄儿童侧重学业辅导与兴趣交流,陪爱画画的孩子涂鸦、给爱听故事的孩子讲童话;青春期孩子则以“朋友式倾听”聊校园事、成长困惑,这种“不预设目标、只专注陪伴”的方式助其放下戒备。同时社工坚持“每周1-2次固定探访”,避免形式化。社工服务的其中一个性格内向孩子,连续3个月每周上门,使其从“一问一答”到主动分享;为学习困难孩子链接大学志愿者辅导,既提成绩,也让其感受被在乎,稳定的情感支持筑牢成长根基。
走出家门,以“活动参与”搭建融入桥梁
孩子打开“心门”后,更需“走出去”。困境儿童因长期封闭,普遍社交弱、同辈互动少。通过多元集体活动引导其融入社会,社工策划“童声绘色自然”“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孩子在做喜欢的事中自然互动。对初次参与的孩子,安排“妈妈团”志愿者一对一陪同,从旁观到尝试加入,再到主动邀同伴,循序渐进提升参与度。如一名残疾孩子从全程低头到主动加入手工坊,这种尊重节奏的引导助其舒适成长。
社工搭建儿童展示平台,助其建立自信:活动中不设才艺门槛,让每个孩子找到角色,如擅长唱歌的领唱、手工好的装饰舞台、内向的负责道具等,筹备中社工仅引导,让孩子自主讨论安排,如鼓励口吃的小宇报幕。演出时全员参与,唱歌、朗诵、跳舞等,台下掌声让孩子收获惊喜与自豪,家长反馈孩子从不敢说话到主动报名,这种认可助其驱散自卑,激活内在力量。
志愿参与,用“反哺行动”实现价值升华
当孩子获足够支持,引导其从“受助者”变“助人者”,在奉献中深化自我价值认知:启动“以老带新”志愿模式,让3名骨干儿童志愿者牵头,带领新的志愿者参与入户陪伴、布置场地、活动讲解规则等,如视力残疾的小媛用自身经历鼓励新加入的残疾儿童,家庭贫困的小宇主动分发物资。孩子在“被需要”中理解奉献意义,有孩子在日记中写用自己的经历温暖新伙伴,从被动接受关爱到主动传递温暖,形成成长良性循环。
白箬铺镇社工站深耕困境儿童服务,针对白箬铺镇76名儿童,累计入户陪伴超200余次,按年龄设计互动;开展10场集体活动,吸引300余人次参与;组织6场大型展示活动,困境儿童参与度达90%以上;启动“以老带新”志愿模式,开展志愿者服务8次,发展志愿者40余人,服务时长达500余小时。通过社工系列服务的开展,困境儿童从封闭到主动社交,从自卑到自信,部分从受助者变助人者,实现了从物质帮扶到能力赋能、短期关怀到长效成长的跨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