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打造“家门口的成长营”!芙蓉区合平新村社区“你好!暑假”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罗慧)下田插秧、一起阅读、听健康讲座、参加科普实训……8月28日,持续整个暑假的芙蓉区东湖街道合平新村社区“你好!暑假”系列活动落下帷幕。2个月里,社区累计开展15场特色活动,吸引260余户家庭参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了愉快且有意义的假期。这是合平新村社区以“幸福家油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为载体,通过“学校主导课程设计、家庭参与实践反馈、社区搭建成长平台”三方联动模式,联合辖区芙蓉区大同第三小学等12家共建单位,为孩子打造“家门口的成长营”,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课程创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烈日当空,社区“共享农田”里,8岁的曹雨欣抹掉额头汗水,小心翼翼将秧苗插入泥中。母亲举着手机记录:“这是女儿第一次‘面朝黄土’,比课本上的‘粒粒皆辛苦’更生动。”不远处,30组亲子家庭弯腰劳作,这堂“脸沾泥、手牵手”的劳动课,正是系列活动的缩影。
“原来水稻要经历138天才能成熟!”大同第三小学三年级学生耿博文的实践手册上,贴着和父母在“共享农田”插秧的照片,旁侧工整记录着稻谷生长周期——书本上的农业知识,此刻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亲身经历。
大同三小劳动与实践课程教研组长邓老师介绍,为让学生跳出书本、亲近自然,社区联合学校开展晚稻种植劳动课程,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孩子们挽起裤脚、踩进泥土,亲手体验插秧、除草,沉浸式感受农耕的艰辛与快乐。”
社区与学校还创新推出“我在社区有点田”活动,鼓励家长以家庭为单位,在学校专属种植园认领“责任田”,按喜好种植瓜果蔬菜。种植园里,每块田都标注着认领家庭名字,亲子合作劳作的画面随处可见。当自家种的黄瓜挂满藤蔓、番茄染上鲜红,劳动教育从社区学校延伸到亲子家庭,真正实现“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机制创新:三方联动组建“育人共同体”
“家校社协同不是简单的‘1+1+1’,而是要形成连锁反应。”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雄波展示的“活动资源清单”,清晰勾勒出三方联动格局。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优势,提供专业课程框架与师资,锚定“育人”方向;社区化身“资源枢纽”,整合辖区企业、场馆、志愿者等力量,搭建多元服务平台;家庭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建言者”,通过实践反馈提需求、给建议,让育人服务精准对接家庭需求。
今年的“你好!暑假”活动中,社区打破教育场景边界,从“一人一书”的静谧阅读,到“共读共情”的文化沙龙,从“单向灌输”的健康讲座,到“亲子参与”的科普实训,从“纸上谈兵”的劳动教育,到“汗滴禾土”的田间实践,15场特色活动让孩子们的假期充满乐趣与收获。
为保障活动可持续开展,社区不仅挂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还升级了室内活动室、亲子阅读室、心理辅导室等基础设施。同时,主动走访辖区企业,既对接了一批青少年实践参观基地,还与浩天集团爱心结对,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各项机制实施后,家庭平均参与率明显提升,十余户家庭主动申请成为“社区教育志愿者”,参与活动组织、秩序维护、经验分享,让协同育人形成“持久力”。
成效显现:从“个体成长”到“社区焕新”
“以前孩子饭后躲进房间玩手机,现在会主动帮我择菜、收拾餐桌,还记着定期给花瓶换水,说社区科普课讲过‘保持环境整洁能预防疾病’。”社区居民张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这日常里的小变化,正是协同育人结出的“民生果实”。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悄然成为“正能量传递者”,主动向家人、朋友普及“节约粮食”知识,带动身边人养成光盘习惯;主动关心同学,用稚嫩话语传递温暖,分享暑期读过的书、听过的趣事。
“参与活动的家庭,不仅亲子关系更和睦,还成了‘好家风’带动‘好社风’的情感纽带。”陈雄波说,从孩子主动分担家务的“小改变”,到家庭带动邻里互助的“大温暖”,合平新村社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然成为激活社区活力、凝聚社区情感的“黏合剂”,让社区变成更有温度、有情感、有归属感的“幸福家园”。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