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居”变“优居”,幸福感原地升级
“忧居”变“优居”,幸福感原地升级
芙蓉区走马楼社区犁头前街36号危房重建项目完成交付,28户居民喜迁新居
长沙晚报7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经过1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芙蓉区走马楼社区犁头前街36号危房重建项目日前完成交付,28户业主领到新房钥匙,忙着乔迁新居。这栋曾经让居民们忧心忡忡的D级危房,如今在芙蓉区精准施策、多方联动下,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原址重建,实现从 “危房” 到 “优居” 的华丽转身。这也是芙蓉区首个由居民“自筹自建”的旧改楼房。
“原来的房子建成有五六十年了,是老式筒子楼,一层7户人家共用两个厨房和厕所。不仅生活不方便,而且还出现开裂、漏水、门窗变形等问题,大家都住得提心吊胆,好多邻居都搬出去了。”36号楼居民彭强健向记者介绍,他在36号楼出生,从小生活在这里,左邻右舍都很熟悉,十分有感情。看着房子日渐破败,他也很不舍。
走马楼社区犁头前街36号楼建于20世纪60年代,因年代久远,墙体开裂、漏水情况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经鉴定为D级危房。2023年9月22日,作为居民代表,彭强健向走马楼社区提交36号房屋安全鉴定报告,请求政府支持进行危房重建。
在接到居民重建请求后,走马楼社区党委迅速担当 “总指挥”,前后召开居民议事会16次,民主选举产生以彭强健、黄海等为代表的5人业主委员会;从设计公司筛选、专项账户设立到总包方和付款方式的确定,全过程组织居民共商共议,让居民自主协商,敲定重建细节。
“大家房屋面积不一样,如何出钱?”“有人资金一下筹不到怎么办?”“建房资金由谁保管最放心?”对于自掏腰包重建,居民们一开始都有顾虑。社区网格员联合业委会成员逐户走访,从房屋历史、安全形势、消防要求、旧房改建“四原”原则等方面进行耐心讲解,逐渐消除了居民们的疑虑。同时建立 “危房重建信息公示群”,实时公开项目实施进展、财务收支等信息,让改造项目全程在阳光下运行。
彭强健介绍,项目总投资约400万元,采取 “居民主体自筹+政府奖补支持” 模式,居民按面积分摊出资,政府同步落实危房改造奖补政策。针对资金筹措困难的居民,业委会创新推出“邻里垫资+分期偿还”的互助方案,确保28户业主全部顺利参与改造。
灰色真石漆外墙、双层中空隔音窗户,每户独立厨房、卫生间……从提交危房鉴定报告到项目完工,再到交房搬新家,犁头街36号危房重建工程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我们项目邻近长沙国金中心,四周都是高楼,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施工场地有限、材料进出困难、夜间施工扰民等现实难题,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工,十分不容易。”彭强健回忆道,社区、业委会、居民与承建方紧密协同,优化审批流程、破解施工难题,跑出民生工程 “加速度”,兑现了 “让居民早日安居” 的承诺。
“通过优化布局,每户新房面积都增加了不少,不仅居住环境改善了,也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黄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先这里一户的月租金只有600元,现在可以租到2400元,涨了几倍。即使租金上涨,依然有许多原先的租户愿意续租,“环境好太多了,大家住得也舒服,不想走”。
如今的犁头前街36号,不仅是28户家庭的安居之所,更成为党建引领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这场“危房改造攻坚行动”实现了居住环境改善与资产价值提升的双赢,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我要举报